當夏布的經緯在指尖劃過,粗糲的質感里藏著的是寧都小源村百年的時光。“源”夢智旅團的青年們與這項古老的非遺撞了個滿懷——聽老師傅講夏布的前世今生,蹲在田埂看原料生長,甚至親手推動吱呀作響的織布機,才讀懂這匹布里藏著的智慧與堅守。
一、老屋里的夏布故事:從“績麻”到“成布”的千年傳承 “你們看這布上的紋路,像不像咱小源村的田埂?”72歲的曾老師傅坐在吱呀作響的織布機旁,手里摩挲著一匹剛織好的夏布。夏布的由來,藏在客家人的遷徙史里。老師傅說,早在明清時期,寧都作為客家聚居地,家家戶戶都種苧麻、織夏布。“那時候沒有空調,夏布透氣得很,穿在身上比綢緞還涼快。”戰亂年代,客家人帶著苧麻種子和織布手藝南遷,夏布便成了他們扎根異鄉的“傳家寶”。
二、苧麻和田埂:小源村的原料印記 為了看懂夏布的“前世”,團隊成員跟著村民鉆進了房屋后的苧麻地。七月的陽光正烈,齊腰高的苧麻葉片上沾著露珠,摸起來像砂紙般粗糙。苧麻的生長,藏著與土地的默契。曾老師傅告訴我們,苧麻是多年生植物,種一次能收五六年,而且耐旱耐貧瘠,特別適合小源村的山地土壤。夏布的透氣,源于原料骨子里的“倔強——苧麻纖維韌性極強,哪怕織成布也能保持縫隙,讓風自由穿過。
三、織布機上的指尖修行:當00后遇見老手藝 “來,試試?”在曾老師傅的鼓勵下,我們圍在了那臺比她年紀還大的織布機前。木架上的經線像瀑布般垂落,踏板一踩,機身便發出“哐當”的聲響,震得人手心冒汗。“現在年輕人都不愛學了,”老師傅望著我們笨拙的樣子,眼神里有欣慰也有嘆息,“這機子啊,就怕沒人動,一動就活了。”那天下午,小屋里的織布聲從未停過,00后的笑聲和老機器的轟鳴混在一起,像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小源村的夏布,是客家人用遷徙的腳步丈量出的生活智慧,是苧麻與山地土壤交織出的自然饋贈,更是織布機上指尖與時光碰撞出的非遺印記。當00后的手掌與百年織布機相觸,那聲“哐當”不僅是老手藝的回響,更藏著傳統與未來的對話——它從田埂間生長,在指尖上傳承,終將在時光里永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