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分析學派角度闡述《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
從心理分析學派角度闡述《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形象
一、哈姆雷特的猶豫性格:心理防御機制的體現
哈姆雷特的猶豫性格是其形象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作為封建王國的王子,哈姆雷特從小過著奢侈無憂的生活,受盡父母寵愛,后在威登堡大學接受人文主義的系統教學,他成為了一個人文主義者,看待事物過分理想化,對人類和世界有著美好的認知,他認為“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年輕時的哈姆雷特天真單純、樂觀勇敢,希望用真誠相待的平等關系取代等級森嚴的封建關系。后隨著他父親的突然慘死,叔叔克勞迪斯的陰謀篡位,母親匆忙改嫁,婚禮緊挨著喪禮舉行,他內心迷惑而不滿。當從亡魂口中得知父親是被叔叔毒死,崇尚理想主義和人文主義的他,性格善良、善于思索,沒有被仇恨沖昏頭腦直接殺死叔叔,而選擇裝瘋賣傻設計一出父親被害死的劇暗中觀察克勞迪斯的反應,后證實叔叔害死父親。面對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他內心痛苦掙扎,努力克服自身缺點,毅然堅定復仇信念。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否認與逃避。通過否認現實的殘酷性,哈姆雷特試圖保護自己的心理免受進一步傷害。然而,這種防御機制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他在面對復仇任務時的猶豫不決,成為其悲劇命運的重要推手。
二、俄狄浦斯情結:愛與恨的交織
俄狄浦斯情結,是指個體在潛意識層面對于父母(特別是異性雙親)持有的復雜情感糾葛。在探究哈姆雷特的多項學術文獻里,他被詮釋為一位深受戀母情結困擾、心理狀態異常的角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劇中,哈姆雷特對母親喬特魯德的感情顯得尤為復雜且充滿矛盾。他一方面深深眷戀著母親,熱切期盼著她的溫情與扶持;另一方面,他卻難以接受母親在父親離世后迅速再婚的事實,視之為對自己尊嚴及情感的嚴重背棄。這種愛恨交織的情感狀態,致使哈姆雷特在面對母親時流露出強烈的憤怒與冷漠,進一步激化了他內心的沖突,深化了其悲劇性的色彩。
三、自我認同危機:身份與責任的雙重壓力
哈姆雷特在劇中深陷于一場深刻的自我認同困境之中。身為丹麥王統的法定繼承人,他背負著為父雪恥、重振國家綱紀的神圣使命。然而,這一身份不僅為他帶來了無上的榮耀與權威,更伴隨著沉甸甸的責任與重負。哈姆雷特內心深處,對于能否圓滿履行這一角色充滿了深刻的疑慮與畏懼。他擔憂自己的復仇之舉會顛覆國家的安寧與和諧,甚至憂慮自己會步上暴君的后塵。
克勞迪斯,作為一個封建集團的掌權者,深知復仇之事絕非個人恩怨所能涵蓋,它關乎整個國家的命運與民眾的福祉。在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下,他的復仇目標從單純的誅殺叔父擴展到了推翻封建王朝、扭轉時局、挽救瀕臨絕境的國家。他不僅在解決個人恩怨,更是在勇敢地承擔起拯救社會與國家的重任。從這一視角審視,哈姆雷特同樣可被視為一位悲壯的英雄人物。
在實施復仇計劃的過程中,哈姆雷特展現出了一種猶豫不決、思多行少的性格特征。他多次有機會誅殺克勞迪斯,卻都選擇了放棄。當克勞迪斯在神靈面前懺悔時,他本可趁機下手,卻因認為此舉會令克勞迪斯死后升入天堂而放棄了這一絕佳機會。行動上的拖延,最終導致了悲劇的降臨。然而,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哈姆雷特的這種行為又顯得可以理解。一個本性純良之人,在驟然面對諸多現實的陰暗面后,要承擔起復仇的重任、處理母親的過錯,內心的掙扎與矛盾、行動上的遲疑都是情理之中的。
然而,在復仇計劃中,哈姆雷特并非始終保持著善良與正義。冷酷無情的現實對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一度讓他流露出人性的自私與冷漠。他對摯愛的奧菲利婭無情地傷害,誤刺其父波洛紐斯后的冷漠態度,以及為了掃清復仇障礙而將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推向死亡深淵的行為,都違背了他所秉持的理想主義與人文主義精神。盡管這兩人是克勞狄斯的幫兇,但哈姆雷特的這些舉動確實反映出了他在面對現實與理想沖突時人性的復雜與脆弱。
哈姆雷特的復雜性格與人文主義思想注定了他的悲劇命運。而他性格中的猶豫不決與行動上的遲疑,更是人性弱點的體現。當面對現實與理想的激烈碰撞時,每個人都需要直面自己人性的脆弱與缺陷,并作出艱難的選擇。而這場抉擇的結果,究竟是喜劇還是悲劇,往往難以預料。
四、結論
通過上述詳盡剖析,哈姆雷特這一形象被揭示為一個繁復且深邃的心理宇宙的真實寫照。其性格中的踟躕不決、俄狄浦斯式的情感糾葛以及深刻的自我認同困惑,共同編織成了其悲劇性命運的內在動因網絡。從心理學的獨特視角出發,對哈姆雷特形象的深度解讀,為我們更為透徹地把握這一經典角色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我們反思人性、探索心理奧秘開辟了新的視野。莎士比亞巧妙地運用人物的悲憤交織、失望重重、苦悶徘徊與彷徨無依,對當時社會的丑惡現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這種批判不僅體現在作品收尾時的凄涼結局,更蘊含于整個作品帶給讀者的沉甸甸的思考之中——對哈姆雷特個人命運的沉思,以及對文藝復興時期社會背景的深刻反省。哈姆雷特這一主人公的最終歸宿,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悲歌,更是整個時代變遷的必然產物,其個人的悲壯犧牲,構成了作品情節推進的終極篇章。從某種層面而言,悲劇雖為不幸之體現,卻也在某種意義上蘊含著獨特的美學價值,展現出一種別樣的美。
作者:戴梁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暑日扎記
- 暑日的每分每秒都蒸騰著生命力,無論是曬蔫的野草,還是躍出水面的鯉魚,都在訴說著時光的滾燙。或許正是這樣濃烈的季節,才讓平凡日子
- 06-28
- 盛夏絮語
- 盛夏的日子,熱烈又綿長,如同冰鎮過的酸梅湯,酸甜里藏著說不盡的故事。在這繁茂的時節,且讓我們以一顆沉靜的心,去擁抱每一寸熾熱的
- 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