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豪情與憂思的深刻碰撞,理想與現實的對峙--讀《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有感
感悟豪情與憂思的深刻碰撞,理想與現實的對峙--讀《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有感
“棄我去者,昨日之心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初讀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便被這開頭的兩句話重重的錘在胸口,頃刻間愁緒就涌上我的面前,可是當我完全讀完這首詩,我才發現詩里不僅有憂愁,更有豪邁與逃避的感情其中激烈的碰撞,以及那理想與現實的無奈碰撞,讓這一首普通的餞別詩鍛造成穿透時空的心靈史詩。
詩的開篇,起筆如驚雷裂空。兩個“日”字的反復,在理想與現實之中直白的構建出分歧的迷宮;厥淄,那些壯志滿懷的日子已經遠去,昨天的理想墜入了深淵的星塵,而今日的現實卻是纏繞著滿身的荊棘,空留著無盡的遺憾。理想如同泡沫般無力,現實的困境與內心的掙扎卻直抵心口。一邊是美好的理想,一邊是殘酷的現實,他們的壓迫好似一張無形的網,將李白無情的束縛。讓我們不禁反問,到底是怎樣的無奈與痛苦,讓作者在開篇就如此直白的宣泄。人生的不如意是否總是這般容易的將我們的熱情澆滅,歲月的洪流真的會淹滅希望的方向嗎?
然而,如此的消沉不會長久的出現在李白的臉上,他的情感絕不會在低谷長久徘徊“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這兩句直接轉變了消沉的情緒,一幅壯闊的秋日圖景在眼前徐徐展開。萬里長風,浩浩蕩蕩的送走南歸的秋雁,這雄渾的場景再度點燃了詩人內心的豪邁之情。他重新登上高樓開懷暢飲,借這壯闊的景色來驅散心中的陰霾。當挫折將李白打倒,讓他陷入消沉之中,李白卻能在自然之景中獲得力量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這是何等的豁達與灑脫。當“蓬萊文章建安骨”的文學理想遭遇現實的壁壘,當“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激情碰上政治斗爭的漩渦。李白在歷史的長河中,在謝朓的清麗詩風中照見了自己的倒影,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撿起自己的文人風骨,我感受到了他追逐自己理想的執著。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我們是否也有李白的勇氣,懷揣著堅定的信念努力去沖破現實的枷鎖,向著心中的明月奮勇前行。
現實實在是太過殘酷,讓詩人不住的對著流水抽刀。刀光水影間,完成了對現實困境的詩意超越,將時代的悲哀倒映在酒杯之中。這一驚世的譬喻,將無形的愁緒具象成了斬不斷的江水。煩惱如流水,愈斷愈洶涌;憂愁似流水,愈消愁愈深。這兩句將內心的無奈與痛苦刻畫的入木三分。這轉折又是面向了愁緒,反復的轉換情緒,實質上是豪情與憂思的激烈碰撞。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算是李白也不能輕易的放下自己心中的憂思,這反復的感情映出了我們每個人在面對困境時的掙扎與彷徨。
詩的結尾是否是一種避世的逃避呢?塵世如此的艱難不如放下一切束縛駕一葉扁舟漂泊于江湖之中。這看似灑脫的抉擇,背后隱藏的是無盡的無奈與絕望。在醉眼迷離中參悟生命的真諦,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呢。
千年后的我們重讀此詩,我們看到的不是面對挫折的妥協,而是更高層次的精神崛起。李白經歷的大起大落,有熱血的豪情,也有無奈的憂思,更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但我們從來都不應該失去自我的那一葉扁舟,它是我們的精神寄托,讓我們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執著,勇敢的邁開下一步。
作者:張徐昊 來源:泰州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雪途
- 清晨推門,雪已落了一夜。天地間唯余一片無垠的白,厚厚地鋪展,將道路、田壟、屋舍的界限悄然抹平。
- 06-17
- 墨漬記
- 硯臺靜臥于案頭,凹處凝著一泊昨夜殘余的濃黑,已然干涸結殼,邊緣堅硬銳利。
- 06-17
- 人性的啟示——讀卡夫卡的《變形記》
- 在文學中總有一些作品映照出人性最本真的模樣,卡夫卡的《變形記》便是其中之一。它以超乎想象的荒誕情節——主人公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竟
- 06-16
- Z364
- 周末閑暇,踏上了去往揚州的旅途,古人曾說“揚州泰州,一衣帶水,同氣連枝”,僅40分鐘的車程便可從泰抵揚,懷著憧憬之情,
- 06-16
- 檐角銅鈴
- 老屋檐角懸著一枚銅鈴,久經風霜,銅色已褪成一種暗沉的蒼綠,如同深潭底處被歲月浸透的苔痕。
- 06-15
- 曬場暮書
- 黃昏的曬谷場,宛如一片巨大的、攤開在夕陽下的金箔。
- 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