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源氏物語有感
同學們大家好,剛剛我們聽到的是一段具有日本特色的音樂,那我們今天將來介紹一下中世紀的文學作品《源氏物語》。
在介紹這本書之前,我將給大家看兩張書上的插圖,左邊這幅是日本學者交流學術和健談的圖片,右邊這幅圖是我們這本書的主人公源氏公子的畫像(在書中他是一位美男子)。
我們將從四個部分進行講解這本書,第一個部分是寫作背景!对词衔镎Z》是由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紫式部這位女作家本沒有姓名,因為她創作的這本《源氏物語》中有一個女角色叫做紫姬很有名,因此大家都稱她為紫式部。“物語”是日本的文學體裁。作品的成書年代一般認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間。《源氏物語》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時期為背景,描寫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經歷和愛情故事,全書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包含四代天皇,歷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鮮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層貴族為主,也有中下層貴族、宮女、侍女及平民百姓。這本書的人物結構是很復雜的,基本上是圍繞一個大家族體系而展開的,可以說是很像中國的《紅樓夢》,因此《源氏物語》被人們稱為是日本的《紅樓夢》。
在日本的原始社會中,神道教是日本主要信仰的宗教,由于對生殖的崇拜以及對大神天照的敬仰,日本女性在家庭中曾擁有較高地位。然而,隨著生產中對勞動力要求的提高,以及封建禮教的建立,男性的地位漸漸超過女性,成為一家之主。天應元年,桓武天皇從平城京遷都至長岡宮,新京建設尚未完成,又于延歷十三年遷至平安京(京都),拉開了平安時代的序幕。這一時代,日本逐步完成從古代律令制向莊園制的封建社會新體制的過渡,至10世紀平安中期,以藤原北家為代表的豪門貴族壟斷攝政、關白的職位,奪取天皇的權力,由皇室外戚左右國政,形成王朝貴族統治,史稱攝關政治。攝關政治即外戚專權輔政。紫式部作為一名朝中女性,曾經服侍過皇后,由藤原道長聘為一條天皇中宮藤原彰子的侍讀女官,講解白居易的詩。而這名皇后就是藤原道長的女兒!对词衔镎Z》是她寫給天皇與中宮供消遣的讀物。
那么,我們現在開始介紹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故事內容的介紹。《源氏物語》被分為兩部分,前篇為1-44回,后篇為45-54回。前篇描寫的是光源氏與多位女性的糾纏情愛故事,光源氏為桐壺天皇最寵愛的更衣之子,后來更衣不幸去世,桐壺天皇考慮其身后沒有權勢力量,故將他降為臣籍,賜姓源氏。自幼喪母的光源氏,發現皇帝新召入入宮的藤壺女御跟母親更衣神似,于是與后母亂倫,并產下一子,后來又在一所寺院里發現了一個與藤壺女御有親屬關系的女孩紫上,光源氏便將她帶回府內耳鬢廝磨,日夜調教,等其長大后將其立為正室。光源氏還將過去與他有染過的所有女人召在一起,共享錦衣玉食的生活。前篇尾聲故事交代了后篇熏君的身世。光源氏受托于朱雀帝,娶了朱雀帝三女兒三宮加以庇護,結果三宮與頭中將的兒子柏木私通,懷孕后產下一子即為熏君。源氏知曉各種緣由,但也只能裝作不知,將子熏君當成自己骨肉撫養。柏木深感罪孽深重抑郁而亡,三宮則削發為尼死如死灰,后來,源氏最鐘愛的正室紫姬病死,晚年的光源氏沉浸在人世無常的悲哀,感到生活幻滅,屢屢想要出家為僧。充滿著佛學“因果報應”色彩。
《源氏物語》的后篇圍繞私生子熏君的情愛故事展開。熏君的情愛故事仿佛光源氏晚年故事的復刻和報應。桐壺帝的第八皇子臨終前將自己兩個妙齡女兒托付給熏君。熏君以保護人的身份接觸姐妹倆,對其中的姐姐暗生情愫,但是遭到拒絕,不久姐姐便抑郁而終。其中的妹妹則被熏君的朋友奪走。熏君失望懊喪,意外得知八皇子還有一個私生女,名為浮舟,長相神似熏君愛而不得的已去世的姐姐。于是熏君設法找到浮舟,將浮舟接到宇治山莊庇護寵愛。但之前搶走妹妹的那個朋友再次橫刀奪愛,他假裝熏君的聲音,深夜闖入浮舟的閨房,將浮舟占有。浮舟自盡未亡遂削發為尼,在小野出家。熏君得知事情真相后,派人到小野與浮舟見面,結果未能如愿。至此,全篇故事完結。
前篇和后篇互為呼應,后篇仿佛前篇孽行的現世報,同為私生子的熏君和浮舟的情愛以無限悲哀失敗告終。找到的有關
接下來我將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人物關系以及形象,以下是我們小組從網上搜集到的人物關系圖。我們可以看到這本書是圍繞光源氏以及其周邊的人物形象而展開的一系列的情愛故事。
這篇故事的主人公源氏公子是一個具有復雜性的人物,他是多情與深情的交織的,說他多情是因為源氏一生與眾多女性有著情感糾葛,從貴族女子到民間女子,如六條妃子、明石姬等,他不斷地陷入感情之中。他對女性的追求永無止境,見一個愛一個,體現了他在情感上的不專一和放縱。說他深情是因為盡管源氏風流多情,但他對紫姬的感情卻相當深厚。他將紫姬按照自己理想中的女性形象撫養長大,并給予她無盡的寵愛和關懷。紫姬在他心中的地位獨一無二,紫姬是他最在乎的人。他對紫姬的深情,與他對其他女子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展現出他情感世界的復雜性。同時他還是一個溫柔善良與自私虛榮的并存的人。源氏對待一些女性表現出了溫柔和善良。例如,他對夕顏的關心和照顧,在夕顏遭遇不幸時,他感到悲痛和自責;他對花散里的同情和愛護,即使花散里容貌平凡,他也沒有嫌棄她,而是給予她一定的地位和生活保障。這些行為都體現了他性格中溫柔善良的一面。他將一些女子視為自己的玩物,滿足自己的欲望和虛榮心。例如,他對末摘花的態度,起初是因為她的身份和地位而接近她,后來發現她容貌丑陋、性格無趣后,便對她冷落忽視。他在感情上的隨意和不負責任,也給許多女子帶來了痛苦和傷害。
藤壺女御是一個外在與內在兼具的人,她容貌美麗,風采肖似桐壺更衣,氣質高貴,有“輝日宮”“昭陽妃子”等別稱,在宮廷中備受矚目且令人尊敬。同時,她內心善良溫柔,對待源氏友善,像長輩般給予關心,又恪守禮數,堅決抵制不倫情感。但她的情感與命運卻是復雜的:情感上,她對源氏有著復雜矛盾的心態,既因源氏的特質而有所心動,又受倫理束縛而痛苦掙扎,尤其是在與源氏有了特殊關系后;命運上,她生下與源氏的兒子冷泉帝,處于政治漩渦與情感困境中,為保自身與兒子,她果斷出家并為兒子未來默默謀劃。
紫姬是才貌雙全與完美女性典范:一方面紫姬容貌絕美,她的美麗令源氏為之傾心。同時,她才華出眾,在詩歌、音樂、繪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另一方面,她性格溫柔、善良、聰慧,具備了傳統女性的諸多美好品質,被源氏按照理想女性的標準培養和塑造,成為源氏身邊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在眾多女性中脫穎而出,深受源氏寵愛,也在貴族社會中備受贊譽。同時她又是情感悲劇與無奈的命運的,紫姬一生都深愛著源氏,但源氏風流多情,不斷與其他女子有情感糾葛。她雖表面上維持著大度和寬容,內心卻痛苦不堪,充滿了嫉妒和無奈。她在情感上始終處于不安和掙扎之中。她在貴族的規矩和源氏的掌控下,命運不由自主,雖有榮華富貴,卻無法擁有自由和真正的幸福,最終在痛苦和孤獨中香消玉殞,成為封建貴族婚姻制度和男性權力社會下的犧牲品。
第三部分我們將介紹這本書的主題思想及藝術價值。我國關于《源氏物語》主題研究的學說,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是以葉渭渠先生的《譯本序》中提到的“批判揭露說”為代表,認為作品反映了日本攝關政治時期宮廷中的權勢之爭。第二,是以李芒先生為代表的“貴族戀情說” 為代表,主張作品主要描寫了光源氏、薰大將的愛情生活, 描寫了一幅“平安朝宮廷貴族的戀情畫卷”。第三,是以王向遠先生提出的“物哀”觀為代表,他在肯定李芒先生的“貴族戀情說”的基礎上,認為作品通過描寫貴族男女戀情,表達了一種“使人感喟,使人動情,使人悲凄” 的“物哀”審美理論!对词衔镎Z》更深層的主題則是于破滅中尋覓自我。紫式部筆下的每一位女性,都是不同的音符,象征著她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寄托著她的情感與呼喚,作品中的女性遭遇都是紫氏部的親身體驗,而是說紫氏部在精神上通過眾多女性形象將自己客觀化地進行了反省,通過《源氏物語》去尋覓自我,表現自我,完善自我。
作者在書中表白:“作者女流之輩,不敢侈談天下大事。”所以作品對政治斗爭的反映,多采用側寫的手法,少有具體深入的描寫,然而,我們仍能清晰地看出上層貴族之間的互相傾軋、權力之爭是貫穿全書的一條主線,主人公的榮辱沉浮都與之密不可分。在寫到婦女命運的時候,她一方面對她們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把源氏寫成一個有始有終的婦女的庇護者,竭力美化源氏,在一定程度上對源氏表示同情與肯定。作品中還充滿了貴族階級的美學情趣、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以及虛空感傷的情調!对词衔镎Z》在藝術上是一部有很大成就的作品,它開辟了日本物語文學的新道路,使日本古典現實主義文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峰。
最后,我們將介紹這本書的文學價值以及文學影響。《源氏物語》開啟了日本文學的“物哀”時代,并影響了包括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宮崎駿在內的大批的日本作家等各個領域的藝術家,其以“真實”為基礎的“物哀”精神更是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繼承和發揚。《源氏物語》反映了平安時代的社會風貌。作品中的宮廷生活、貴族禮儀、宗教信仰等,都展現了平安時代的社會風貌。同時,作品中的女性地位、婚姻觀念、道德倫理等,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采用了細膩的心理描寫、景物描寫和人物對話,展現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內心變化。作品中的詩歌、歌謠和故事增加了作品的審美價值,使其成為一部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对词衔镎Z》不僅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通過對人性和文化的深刻探討,以及對平安時代社會風貌的全面反映,展示了其獨特的文學價值和藝術魅力。
謝謝大家!
作者:王涵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團“圓”
- 文章以“團‘圓’”為主題,圍繞合肥臘月二八炸糯米圓子的習俗展開。講述全家分工協作完成剁、蒸、搓、裹、炸五道工序,柴火灶賦予圓子
- 05-16
- 銀杏大道的四季
- 該篇文章以校園銀杏大道為線索,描繪其春、夏、秋、冬四季風貌:春有新芽與社團活力,夏現濃蔭下的靜謐與運動熱情,秋染金黃成拍照勝地
- 05-14
- 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挑戰與路徑
- 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石,對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起著關鍵作用。本文聚焦于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這一時代命題。通過分析我國教育大國的
- 05-12
- 余暉中的成長
- 通過大學和高中校園所帶來的不同感受,感悟成長
- 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