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萌芽與初步繁榮期——夏、商、西周、春秋、戰國
中國音樂發展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藝術史詩,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從古代的禮樂制度到現代的流行音樂,中國音樂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與演變,呈現出多樣的風格和獨特的魅力。
從夏朝開始,中國進入了奴隸社會時期,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密。從一方面來講,在夏商時期音樂是奴隸主以及皇權貴族享樂的一種方式。從另外一方面來說,音樂的出現更象征著奴隸主對奴隸的掌控范圍愈加廣闊。在當時,音樂的內容主要是用來表達對于奴隸者的歌頌,以此來加固奴隸主的掌控權。在商朝時期,音樂的作用更偏向于祭祀,例如樂舞《大濩》祭祀大乙、大丁、大甲等先祖先王的。
在夏商時期,還有一種音樂叫“巫樂”,又稱巫音,是巫術活所用的樂舞。巫樂是巫術”事神”、”驅鬼” 的主要形式,不論男巫女巫在施行巫術時都要酣歌狂舞,不同的祭祀就用不同巫舞,如求雨《雩舞》、出征跳《伐舞》等。商代的巫樂不僅娛神,它還起著娛人的作用。
西周時期的樂舞有多種,分為六代樂舞、小舞、頌樂、房中樂等。王國維說道:“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間之大變革,自其表言之,不過一姓一家之興亡與都邑之移轉;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西周在傳統上依托的主要文獻是《周禮》、《儀禮》、《禮記》,但也有不同的說法認為與《尚書》、《詩經》、《左傳》等有關系。西周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集大成時期,是音樂高度繁榮的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侯割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音樂風格和特色各不相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社會的動蕩導致民間音樂得到了發展,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民間歌曲和器樂作品。諸子百家的興起,使得音樂理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他們的音樂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新的樂器,如琴、瑟、筑、笙、笛、簫等,樂器種類日益豐富。音樂作品風格既有悲傷激昂的,也有氣勢磅礴的,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總之,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音樂文化不僅豐富多彩,而且對后世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提來說,這幾個時期的音樂與時代的變更有著緊密的聯系,時代的變更帶著音樂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結構上都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創造出了屬于這個時代最真實的音樂,反應出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狀態,體現出這個時期社會的文化風貌和人們的精神追求,對后世的音樂發展起到了充分的推動和發展作用,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王涵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團“圓”
- 文章以“團‘圓’”為主題,圍繞合肥臘月二八炸糯米圓子的習俗展開。講述全家分工協作完成剁、蒸、搓、裹、炸五道工序,柴火灶賦予圓子
- 05-16
- 銀杏大道的四季
- 該篇文章以校園銀杏大道為線索,描繪其春、夏、秋、冬四季風貌:春有新芽與社團活力,夏現濃蔭下的靜謐與運動熱情,秋染金黃成拍照勝地
- 05-14
- 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挑戰與路徑
- 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石,對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起著關鍵作用。本文聚焦于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這一時代命題。通過分析我國教育大國的
- 05-12
- 余暉中的成長
- 通過大學和高中校園所帶來的不同感受,感悟成長
- 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