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
我一直以為我已長大,但到如今我才知道,我所窺見的,只是這個世界的滄海一粟,在很多事情面前,我才驚覺,我仍只是個孩子。
都道是人言可畏。在言論面前,有很多都是無力的。雖然,有很多人提倡“如果批評得不到自由,則贊美無意義”。但,如今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大量鍵盤俠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他們言論中所散發的惡意,我覺得,已經在離我們所期望的社會越來越遠了。輿論逐漸成為主流,網暴事件時有發生,顛倒黑白、搬弄是非的話題已是數不勝數。我仍記得那個粉色頭發向爺爺分享錄取通知書的少女,如此積極樂觀的人,最終因受不了社會輿論的壓力,受不了網暴的壓力而抑郁自殺。僅僅因為輿論,就讓她的生命停滯在了最好的青春年華。或許是因為嫉妒,也或許是因為想要獲得流量,也有可能是因為單純的惡意,就讓一件本來開心的事情落到如此境地。我感到悲哀。覺得那就是一場魯迅先生筆下的圍觀。雖不斷有人在為受害者發生,但那股力量實在是太弱太弱了。那些幾乎要溢出的惡意就如泥沼般把人的希望一點點吞沒,看不到希望,看不到遠方,就好像那些圍觀的人中又加上了許多帶著面具不愿透露身份的人,在圍觀時笑著鬧著,高聲喝彩。因為鮮少有人會揭下面具去看他們是誰,他們也很少會為自己的言論而負責,所以,他們在“默許”中越發的肆無忌憚,行事越發的張狂。
我開始不理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了。為什么好的作者會因為輿論而封筆,為什么花季少女會因為輿論而放棄生命,為什么德高望重的老師會因為輿論而暫時停止接受消息。但,作為罪魁禍首的他們卻毫發無傷,鮮有人為他們自己的言論負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貫的認知出現了偏差,頓覺迷惘無措。
但,我仍會相信“善惡有報”。因為那句“世上還是好人多”,因為我看到了很多人仍心向光明,他們在努力改變這個社會。我看到了法學生所言“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我聽到了魯迅先生的“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看到了左寧老師就唐山打人案所寄之語“越是困難重重,越是要做法律之光”。我聽到劉媛媛的美好祝愿“未來的世界屬于年輕人,愿我們都不要變成壞人”。他們在不斷努力著,改變在悄然發生著。我不知道我所期待的那個社會何時到來,但我知道,它終會到來。因為越來越多的善意在彌補那些惡意留下的遺憾,越來越多的人挺身擋在了受害者的面前,而社會對于輿論的管控也在不斷的完善中。你看,一切都在變好。
作者:張靈 來源:泰州學院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形象在表 真心在內
- 小螃蟹擁有鋒利的鉗子 它用它去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而有些人眼里這是刺人的利劍,棄它如雜草,而有些人卻將它視作珍寶。
- 01-10
- 論《紅樓夢》中王熙鳳的人物形象
- 王熙鳳是《紅樓夢》中極具復雜性與多面性的一個人物。王熙鳳外表美麗、機智、聰明,性格果敢、精明、手段狠辣,是榮府權力結構中的核心
-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