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菩提之路
一直以來對“菩提”一詞都有一種不知所起卻又清晰的敬意,或許是因為很喜歡《西游記》中的菩提老祖,或許是因為菩提樹的寓意。
林清玄在《紫色菩提》中很明確地表達了寫作原因:“佛教的思想這么好,知道的人卻那么少”,于是他想要用淺白的文字給予讀者啟發,希望用“菩提系列”讓人們能夠在世俗的沉睡中醒來。雖然我不是佛教信徒,對佛教思想也沒有深入的研究,但讀完這本書,我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智慧,也收獲良多。
菩提,是智慧、覺悟,是“覺有情”,是“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智慧”。書中給人以啟迪的思想很多,我最有感觸的,想用“愛”來概括。
愛是學會愛自己。書中《情困與物困》一篇讓我明白人可以有喜愛的事物,但不能過于沉迷,否則會傷害自身甚至身邊的人;對于已失去的情感,不可一味沉溺在回憶中,否則將會錯過更多,遺憾終生。愛自己,就是要擺脫情困與物困,撥開迷霧、打破枷鎖,找到真正的自我。
愛是懷有慈悲之心,避免冷漠與戾氣的滋生。愛自己之外,要學會愛植物、愛動物、愛其他人。我為《孤獨的放生者》中朱太太對鯽魚的菩提心而動容,家庭不富裕的她會買下一百條鯽魚放生。但同時,從《靈龜與塘鵝》中賣烏龜的小販身上,我們也要謹記不能滋養自身的冷漠與麻木。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看到許多悲劇性的新聞,漸漸地我們內心的觸動好像會越來越小,看到某一珍稀動物瀕臨滅絕而無動于衷,看到兇殺的新聞而觸目不驚。由此我想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他的悲慘命運一部分也是周圍冷漠的看客造成的。我們要守住善良的一顆心,以一顆菩提之心,去對抗冷漠與麻木。
愛是博愛與自由。胡適先生相信借出去的錢“永遠有利息在人間”,他不盼望收回,正是因為他如此平淡坦然,也能夠活出自在的人生。佛的施舍則忘記利息,是“惠施眾生,不自為已。”我想,這是一種大愛,已經超越了一般的境界,達到了自在圓滿的境界,我們應該丟掉銅錢,走到陽光普照的地方。
愛是整個人類永恒的話題。在《紫色菩提》中感悟到的“愛”讓我想到《神曲》。但丁在《神曲》中描述了一個神游地域、煉獄、天堂的故事。各層地獄中關著不同的人,這些人沒能做到愛。像饕餮者,沉迷于吃喝,就被物所困,迷失了自我;好色者、殘暴者等沒有慈悲之心,對他人沒有愛,反而傷害對方;吝嗇者守著錢財與物品,沒有一顆博愛之心,也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的自由。犯下種種罪孽的人,心中沒有愛,傷害了他人,也讓自己受到了懲罰。
在《神曲》中,維吉爾帶著但丁游覽了地域和煉獄,是理性和哲學的象征;貝亞特麗采則是引導但丁游覽天堂的角色,她是愛的象征,是真善美的象征。到達天堂需要智慧,也需要愛,愛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同時,但丁創作《神曲》,旨在揭露現實,引導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從痛苦走向幸福。他對人類的精神出路進行了探索:人類通過理性和哲學擺脫迷惘,通過信仰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這樣關心“人”,關注人類的但丁也體現出愛。除了《神曲》,英國哲學家羅素也注重“愛”。羅素的三大思想基石可以概括為愛,知識,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對人類苦難的同情也是一種愛,這是一種善良,一種慈悲,一種最基本的做人原則,與佛教的思想有共通之處。羅素認為,高尚的生活是由知識和愛構成的。我想,是因為愛讓生活變得更加溫暖,讓人更能體會到人世間的悲歡,而后天獲得的知識可以助人更好地明事理、提高精神境界,也可以讓人更加明白愛的重要性,讓人學會如何去愛。二者結合,便構成了高尚的生活。
愛到底是什么,說起來很大,是佛教中很難達到的一種“解脫惠施,不望其報”的境界。但其實愛也很小,是一次與自己內心真實的交流,是一滴為苦難者落下的淚,是一雙施予幫助的手。由于不譯,菩提有無限的延展與可能,我想,其中也涵蓋了愛。
菩提之路,是覺悟的道路,是不斷有新發現的道路,希望我們有“愛”地走向菩提之路,希望我們都能化煩惱為菩提,擁有一個智慧的開端。就借林清玄書中自序所寫到的作結,愿病苦的人得良醫,愿暗夜的人得光明,愿眾生能絕對自由,愿眾生能離苦得樂。
作者:陳琳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形象在表 真心在內
- 小螃蟹擁有鋒利的鉗子 它用它去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而有些人眼里這是刺人的利劍,棄它如雜草,而有些人卻將它視作珍寶。
- 01-10
- 論《紅樓夢》中王熙鳳的人物形象
- 王熙鳳是《紅樓夢》中極具復雜性與多面性的一個人物。王熙鳳外表美麗、機智、聰明,性格果敢、精明、手段狠辣,是榮府權力結構中的核心
- 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