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統籌謀劃和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新征程上,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力量。
費孝通先生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是56個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體,是由“自在”到“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幾千年的民族交往中形成的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統一體。”社會方面的全面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百福司鎮土家族人民與其他各民族有長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這些交流形成了微觀層面的多民族共同體。這種多民族共同體不斷擴大,由單一的共同體形成局域的共同體,隨著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地深入和拓展進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的最大承載體,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體系的捷徑。文章以木為點,從歷史故事、吊腳樓發展歷程、工匠流通等多個角度進行講述,從一個小的方面對民族“三交”進行論證。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各民族“三交”理念對我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