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述著各種各樣的遇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是撥動心弦的遇見;“這位妹妹我曾見過!”這是寶玉與黛玉初次見面時歡喜的遇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是詩仙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時發(fā)出的邀約,也是煙花三月之時我與江南揚(yáng)州的遇見。
清嘉慶二十三年,兩淮鹽業(yè)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創(chuàng)建個園;
劉鳳誥所撰《個園記》有記載:“園內(nèi)池館清幽,水木明瑟,并種竹萬竿,故曰個園。”陽春三月,“正好風(fēng)景”,形色匆匆來到溫婉揚(yáng)州,想一探她的美貌。“隔斷城
西市語嘩,幽棲絕似野人家。”是清詩人汪琬對江南園林風(fēng)景的描寫。行至個園,見到歷代文人墨客筆下的江南園林,確有溫婉之姿,令人流連陶醉。
初入園林,門前翠竹以亭亭玉立之姿掩映層疊景色,蘇軾筆下“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大概便是此般風(fēng)景了。個園分為中部花園、南部住宅、北部品種竹觀賞區(qū);從住宅進(jìn)入園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園門,門上石額書寫“個園”二字。園門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園之西北,秋景在園林東北方向,冬景則在春景東邊。
假山重疊,細(xì)細(xì)簌簌的綠葉為假山蔭蔽著,叢林怪石間摸索出一條小道,果真是“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穿過層疊怪石是古色古香的抱山樓。
抱山樓是座七楹長樓,艮跨兩山之間,兩山東西依樓而掇,有多條山徑直通樓上,抱山樓在空間上連接兩山,樓前長廊環(huán)繞兩山于胸前,可以一賞樓前風(fēng)景。起先險些迷路怪石叢中,此時望去,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沿著假山拾階而上,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的住秋閣,坐東朝西,依墻而建,三面為窗,是全園假山上最大的建筑,庭院最東有石階可上秋山南峰。閣前“秋從夏雨聲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尋”的楹聯(lián)為鄭燮所題。不大的四方小亭,檐角微翹,是江南園林獨(dú)有的溫婉之姿,約上三五好友在此吟詩品茗,會油然產(chǎn)生“又得浮生半日閑”的愉悅之感,古時文人墨客的閑情逸致大抵如此了。
“最是江南好風(fēng)景”,“煙花三月下?lián)P州”。與個園的邂逅是是我與溫婉揚(yáng)州的初見,“誰謂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旅行是所有感官的一場“出逃”,用心靈去記錄一場旅行、一座城市……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愿踏上心向往之地的旅途,奔赴那場溫柔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