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落盡,夢回長恨——淺析《長恨歌》
《長恨歌》,作者用細膩的筆觸講述了王琦瑤四十年的人生歲月,初看是風花雪月的浮華,細品體會到紅塵輾轉的宿命。一曲長恨歌不過是趕了一場繁華,風雨飄搖中,碾碎繁華舊夢。
每個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都會根據自己的獨特視角和理解,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解讀,賦予作品新的意義和價值。王琦瑤作為小說的核心人物,她的命運、性格和選擇都成為了讀者關注的焦點。不同的讀者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王琦瑤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軌跡。有的讀者會從王琦瑤的愛情經歷中解讀出對命運的無奈和對愛情的執著,他們會認為王琦瑤的愛情始終是一種悲劇,因為她總是在追尋和期待中失去;也有的讀者會關注王琦瑤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身份變化,解讀出作品對上海弄堂文化的描繪和對女性命運的關注,他們能從王琦瑤的經歷中看到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困境,以及她們如何在這種困境中尋求自我價值和尊嚴。個性化的解讀不僅豐富了王琦瑤的形象,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她的命運和選擇。
在我眼里,王琦瑤的人生境遇似乎印證了一句話:人生就是自己選擇,然后自己負責。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很多的岔路口,面臨無數的選擇,但重要的選擇僅僅幾次,這些選擇可能影響我們的一生。無論是成為“上海小姐”、成為要員的外室、蟄居上海弄堂還是重新面對社會和生活,王琦瑤都用自己的選擇和行動書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面對她的死亡,不禁有些唏噓。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個選擇的機會,認真思考并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同時也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后果。
文學作品往往為讀者留下了許多空白和未明示的細節,讀者需要通過自己的想象和再創造來填補這些空白,使作品在讀者心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小說仿佛是一個尋夢的開始,從深沉、密集、灰暗的弄堂講起,穿過一系列昏昏欲睡的瑣屑意象之后,直到“鴿子”的出現才開始漸趨明朗。這樣的安排同時又暗示了,鴿子是高高在上的類似于神的眼睛,它用來窺探弄堂里許多深藏不露的人生罪惡,以此來影射全書結尾處暮年王琦瑤的被害。然后青春年少的美妙女子王琦瑤才姍姍登場。由鴿子引出王琦瑤,暗示王琦瑤是預先有了結局才開始自己的人生道路,先有了謎底,再展示謎一樣的人生故事。這樣的敘事設計也可以反過來理解為,鴿子其實隱含了一個謎,而王琦瑤的一生 就是那個謎底慢慢展開的過程。
王琦瑤是上海的影子,她代表了幾代上海市民對都市生活的追憶和夢想。然而,王琦瑤的悲劇在于,當她以全部為代價追求個人光輝時,恰逢社會陷入低谷,這種個人與時代錯位的諷刺,揭示了市民階層懷舊夢的虛幻,為所謂的“上海尋夢”奏起了一曲挽歌。王安憶的《長恨歌》成功擺脫意識形態化的桎梏,她敏感地意識到,即便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呼聲最高最熱烈的時代里,也仍然悄悄地保存著一個潛在的、 柔軟的、市民社會的上海。
“長”王琦瑤坎坷寂寞一生,“恨”生不逢時,選擇一錯再錯,不能綻放人生之美,“歌”王琦瑤人生是一首人世滄桑,歲月蹉跎里的絕唱。
一場繁華落盡,一席夢空。
作者:李欣雅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