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火微光,愿為其芒
“我人生所剩的時間不多了,我希望最后的一口氣,是在講臺上呼出去的。”
看到這句話時,我實在忍不住心中澎湃,視線緊緊鎖定在新聞中那位身著白襯衫、佩戴領帶的老人——葉連平老師。
在我目光所及之處,葉連平老先生總是與學生并肩而立,身后是一塊寫滿英文字母的黑板,滿頭花白,眉目卻慈祥和藹,步履蹣跚,字跡卻深邃有力。
1991年,葉老先生步入了退休生活,他結束了自己漫長的教育征程,上完最后一課,手捧著教材和黑板擦,坐在椅子上,滿是不舍之情。
“葉老師您就安心退休吧,學校里老師請假時,就托您來代課嘛。”
當時的校長這樣安撫他。
本是一句簡單的安慰,葉老先生卻銘記于心,從不讓代課成為權宜之計。只要有老師請假,他總是一聲令下,即刻出現在課堂上。
多年來,葉老先生默默奉獻,不圖回報,將代課金悉數退還學校,并自發地出資為學校購買風琴、栽下水杉與白楊、點亮電燈……善舉在當地廣為傳頌。
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愈加關心葉老先生的健康,不忍心讓他繼續代課。但這位執著的老人,卻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留守兒童之家”的創辦中,為他們無償傳授知識,堅守講臺,長達19年之久。
“葉老師授課如春風拂面,風趣幽默,引得學生紛至沓來,他的課堂總是座無虛席。”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從起初的20余人,逐步壯大至150余人的大家庭,回首望去,已有千余名孩童在此沐浴知識的甘霖。這些孩子中,不乏留守兒童的身影,亦包括在此地謀生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葉老師用心聆聽每顆心靈的訴求,精心規劃課程,盡全力給每個孩子最適切的指引與啟迪。
“不家訪,就像農民不知道土壤的成分。”
葉連平老師深知學生的分布之廣,因此不辭辛勞地逐戶家訪,有時一個學生要家訪數次,真正了解到情況后才能安心。他精心在多個自然村設立五個學習點,每晚奔赴一處,為學生答疑解惑。家訪時,他更側重于發掘孩子的優點與潛能,與家長分享他的期望,而非單純討論成績。他堅信:“教師的鼓勵固然重要,然而父母的認可,將點燃孩子內心的火花,助他們迸發出更加旺盛的向上力量。”
三尺講臺,方寸之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葉老先生的生命之軌,從青蔥歲月里的夜校開辦,執著于掃盲工作,至重返熱愛的教育殿堂,始終不知疲倦地延伸,始終堅守著那份初心。甚至在退休之后,仍舊不改初衷,多年如一日地傾注于貧瘠鄉村的教育事業。耗盡畢生積蓄,創辦“留守兒童之家”,免費給千余名留守兒童做英語輔導。葉老先生的一生,正是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最好詮釋,他如同鄉村中永不熄滅的燭光,照亮了無數孩子的前行之路。
喚醒大地,一場春雨足以,但要浸潤一個孩子的生命、澆灌一個民族的未來,卻需要深沉而熾熱的愛。在葉老先生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這份愛,更在無數默默奉獻、以微薄之光點亮黑夜的中國人身上,看到了這樣默然無聲又震徹宇宙的愛。
“不要光贊美高聳的東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樣不朽。”
在這個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是巍峨的高山,也并非所有人都是滔天的巨浪。然而,自古至今,中華民族的每一次跌倒與復興,都離不開那些默默無聞的平凡人。恰恰是每個平凡人,支撐著民族的每一次崛起,也恰恰是每個平凡人,用勇氣和智慧,讓中華民族不斷挺立。
“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熱,發一份光”。
我之振衣,豈不可作千里風幡看?我之瞬目,亦可壯作萬股清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