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足夠深刻,才會發現藏在深處的就是孤獨。”這本書的封面寫著這么一句話,寥寥幾字,卻是作者對孤獨最為深刻的理解。
周國平老師的哲學散文之前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但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沒有使人失望。
也許是幼時的仰望天穹,也許是別人看來最可笑的杞人憂天,也許是看似虛無飄渺的問題:世界是什么?我們又是誰?這些看似虛幻的想法,無疑都是哲學的起點。但隨著漸漸長大成熟,這些思考在他人眼中變得可笑無用,使我們遺忘了哲思的初心。而作者親選的這些哲學散文,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去詮釋了哲學,喚起每個人內心最深處的對世界和自己的疑惑、思考以及探究。
社會的進步使人們物質生活變得十分豐富,看似繁盛的景象,實質是華而不實的。極少有人能透過表面看本質,而周國平老師則是這極少數人的一位。他從多個角度談論哲學,小到人類、社會、教育,大到世界、宇宙、時間,由淺及深,語言流暢,通俗易懂,而在文章的最后又將哲學問題留給讀者思考,使讀者不僅僅局限于對文章的閱讀和對觀點的輸入,更引導其進行思想的輸出。
后文作者還介紹了哲學文章的寫法,與一些國外哲學家的文章做對比,作者認為哲學文章并不只是通篇的學術詞句,明白易懂的語言常常更能貼近人們的生活,也打破了哲學在眾人眼中深奧難懂的刻板印象,斷言哲學永不會死。
作者認為哲學是結合了文理雙科的一門學科,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對人生的追求與理解,我認為這是個很好的解釋。哲學就是要先提出疑惑,再通過縝密的邏輯推理得出自己的結論,而每個人對一個哲學問題得出的結論都是不同的,這就展現了這門學科的另一個特點:不具有思維局限性。每個人都可以任意想象和思考,譬如你可以認為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客觀形式,也可以認為時間是人類固有的感覺形式,更可以認為時間只是一種內心體驗,甚至可以得出更多的結論。
那么這又和“孤獨“一詞有何聯系?我認為書中的孤獨指的并非是交際上的孤獨,而是靈魂的孤獨,當一個人十分熱愛哲思時,他眼中的世界就并非是物質所組成的世界,而是由精神所組成的世界。這時,他的靈魂開始變得深刻,也會變得孤獨。但這種孤獨,卻是優秀和美的一種體現,因為他學會了思考,真正的思考。
人類已辭別獸界,卻無望進入神界。作者談論說,獸界唯一的目標就是活著,純粹的生存。而神界,則是個完美的存在,或是說是個只有精神的世界。人界存在于兩者之間,上帝賜予我們肉體,還賜予我們靈魂。讓我們生存,還讓我們思考。
擁有思考的能力是很幸運的,而哲學就是讓我們認清這一點:如果不思考,便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