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孫悟空形象的悲劇性探究
孫悟空作為明代文學家吳承恩的《西游記》中的主要人物,常以熱愛自、勇于反抗、除惡務盡、不畏艱險的英雄形象出現,在青少年的四大名著啟蒙教育中也無疑是一個正面的人物形象。但隨著對《西游記》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學者發現了這一形象的悲劇意蘊,并對其一貫正面的形象發出質疑,“孫悟空到底是魔還是佛?”究其根本,還是要從《西游記》原著中探究這一人物的復雜性。
孫悟空最大的悲劇在于對自由的強烈追求與無法完全實現自我之間的矛盾。原著中“石猴初混跡于群猴之間,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獍鹿為友,獼猴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形象地描繪了誕生之初的孫悟空天真無邪、率性而為、逍遙自在、純粹自然的狀態,其生長環境也注定了他不甘被束縛、渴望自由的強烈個性。被尊為猴王之后,“日日歡會,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注定了他不畏權貴、不拘禮法的個性。但在被玉帝欺騙、蟠桃大會不被邀請、被如來鎮壓在五指山下的五百年后,他被唐僧所救,拜其為師,護其取經。這時,他從身體上的不自由轉變到了精神上的不自由。他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只能隨著唐僧一行人西天取經,稍想逃離就要被“緊箍咒”控制,逐漸地能夠發現,孫悟空已經從原來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猴王變成了越來越尊敬順從唐僧的孫行者。
看似最終取得西經,所有人的罪行都已贖清,還被封了佛,這樣的“至高榮譽”,實質上是對孫悟空本性的扼殺,是無形中逼迫其從反叛到馴服的轉變。“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孫悟空的西天取經之道,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個人消亡,是披著“佛家凈化,歸于天道”外衣的緩慢馴化和順民轉變。
這一轉變,還可以從整部小說章節的目錄中體現。“心猿歸正,六賊無蹤”“心猿識得丹頭,姹女還歸本性”等,都暗示了孫悟空最終仍要回歸天道,這條路看似是多少妖魔向往的路,但卻忽視了這一細節:孫悟空最初九不畏懼玉帝至高無上的權威,他一開始就對所謂的天道持以反抗和無畏的態度。所以縱觀全篇,再結合時代背景,這正影射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觀念”,所有不與統治秩序相契合的反叛精神,最終的結局要么被斬殺,要么被潛移默化地改造成統治者的工具。因此,孫悟空是一個悲劇英雄。
作者:楊雨馨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 逝水流年與盈虛之境
-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這兩句古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本文通過對這兩句古語的深入解讀,以江水和月亮
- 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