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中之鳥,希望永存——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
“你知道,有些鳥兒是注定不會被關在牢籠里的,它們的羽毛太鮮亮了。”這是《肖申克的救贖》里的一句經典臺詞,也是老囚犯瑞德對主角安迪的評價。很多人更喜歡后半句話的另一種高級翻譯:“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但我還是更喜歡直譯,其一是因為瑞德的文化程度并不高,“鮮亮”是瑞德對能夠創造奇跡的安迪最直觀的評價;其二是因為“鮮亮”一詞并不僅僅包含自由的光輝,我覺得更多是安迪心中永不湮滅的希望之光。
瑞德曾對安迪說“希望”是監獄里最無用的東西,但事實正好相反,“希望”救了他一命。按瑞德自己的話來說,長達幾十年的監禁生活已經讓里面的囚犯“體制化”,他也深深認識到了這一點,畢竟囚犯老布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在監獄里,老布是個頗有地位的圖書館管理員,他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但出去之后,他發現自己早已與時代脫軌,一個人無法在社會上生存,最終上吊自殺。可以說,監獄是一個恐怖而神奇的存在:起先,你恐懼它、憎惡它,然后熟悉它、習慣它,最后離不開它,直至安然于此。
瑞德在假釋后深感自己會走上老布的老路,但好在安迪越獄之前已在瑞德心中播下了名為“希望”的種子,這顆種子生根、發芽,使這位老人的生命得以延續。其實,最可怕的不是身體被囚禁,而是心中喪失了逃離監獄的勇氣,喪失了對自由的渴望,失去了人生命中最珍貴的希望。
但安迪沒有,他是肖申克監獄里另類的存在。天降橫禍和無辜入獄并沒有讓他精神崩潰或是自暴自棄,相反,他從一開始便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其他囚犯都想著如何適應監獄、茍且偷生的時候,安迪卻在想著如何改造監獄,甚至是越獄。這樣一來,監獄的定義便徹底改變,監獄不再是關押犯人的牢籠,而是自由之路上需要被打破的一道壁壘。肖申克監獄是一個糟糕透頂的地方,這一點安迪在一開始就發現了。簡陋骯臟的生活環境、無惡不作的“三姐妹”、虛偽惡毒的典獄長……現實中的監獄只會比電影所展現出來得更殘酷。這一切都在壓抑著安迪的每一根神經,迫使他逃離。但逃離的條件十分艱巨,常人根本無法做到。
但顯然,主角安迪并非常人,他有著作為銀行家的精明頭腦,有著冷靜自持的性格,有著持之以恒的耐力,最重要的是,他從未放棄過逃離監獄的希望。得到典獄長賞識、幫典獄長洗錢、新建圖書館、輔導囚犯考取高中文憑……安迪發現,原來一個囚犯能在監獄里做這么多事,但前提是,他得是一塊金子,這樣才能走到哪都能發光。
有人說,這部電影原著的靈感來源于《基督山伯爵》,事實上電影里安迪也提到了這本書。雖說都是講越獄,但大仲馬筆下的唐戴德更多是被復仇的信念驅使,而安迪只想在越獄后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唐戴德的越獄和復仇故事更具浪漫和傳奇色彩,看起來十分過癮,而安迪的越獄故事則飽含現實的辛酸,讓人受到靈魂上的沖擊。
我們同情著安迪,在心里祈禱著安迪順利逃出,卻很難察覺,自己也生活在一個名為“現實”的牢籠中。我們可能在干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可能忙著相親成立家庭、可能整天被雞毛蒜皮的小事所困擾……很少有人能完全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但這才是生活的本來面貌。“體制化”在某些時候成為我們逃避生活的不錯選擇,因為你不用思考自己需要干什么,你的生活早已被安排妥當了。“人要么忙著活著,要么忙著死去”,這就是被現實環境所塑造著的我們,忙活了大半生,卻總感覺自己碌碌無為。
到底誰才是籠中之鳥,是安迪?是肖申克的其他囚犯們?還是屏幕前的我們?答案尚未揭曉,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和安迪一樣,能夠永懷希望,直至幸運降臨,奔向自由。
將鐵錘藏在《圣經》里,將隧道挖在夸張的美女海報后,沒有任何一個囚徒能像安迪一樣大膽,但救贖之道,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