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磊,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018級法學2班學生,曾任吉首大學校團委副書記(學生)。
累獲國家級獎項8項,省級6項,校級37項,院級4項。在中國青年網、中國教育在線、中國大學生在線發表新聞稿件52篇,另發表省級新聞稿件9篇,校級14篇。中國青年網以《求真求實,實踐路漫漫上下求索;向上向善,青春感黨恩紅心向黨》為題對他進行專題報道,他的先進事跡多次被光明網、星辰在線等媒體報道。
恪守學生本分,提升服務本領
李喜磊深知自己的首要身份是學生,他不忘學習本分,勤奮學習,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學科競賽和培訓,力爭全方位提升自己,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他的綜合測評成績位居班級前列,獲國家勵志獎學金、優秀學生二等獎學金、南勛感恩獎學金。在實踐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參加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舉辦的2020年水法規知識競賽取得水利部人事司培訓證書,扎實鞏固《環境保護法》《水法》知識;合作完成專業調查報告《我國基層人民法院犯罪論體系適用現狀——基于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人民法院調研的思考》。
李喜磊參與校級創新創業課題《千年遺珍·苗疆貢米——子臘貢米扶貧產業營銷推廣》,以課題為依托參加學科競賽,以賽促學,獲“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互聯網+”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三等獎,于中國青年網發表《湘西子臘“貢米”歷史文化價值及競爭優勢分析報告》1篇。
國家勵志獎學金.jpg
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
作為一名黨員,李喜磊深入學習、努力學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同時積極發動身邊學生群眾加入黨史學習,旗幟鮮明開展正面宣傳,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愛黨愛國、向上向善。
在談到自己的入黨的初心時,李喜磊說,他是在爺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歌聲中長大的。爺爺是一名老黨員,親身經歷了共和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總是教導他“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這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顆不一樣的種子。
他鄉求學,2000公里的路程。很巧合的是,2018年9月8日來到吉首大學的那一天,恰好是李喜磊的18歲生日。在那天,他受到了很多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黨員迎新志愿者的熱心幫助,每一份來自學長學姐的溫暖,無形之中為當初種下的那顆“種子”澆灌了它成長所必需的營養,使它開始萌芽、生長,使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想法更清晰、意愿更強烈。
2019年3月,李喜磊鄭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邁出了向黨組織靠攏的第一步,自此便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定不移地向黨組織走去。2021年4月2日,李喜磊受邀參加由中共吉首市委員會、吉首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學黨史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吉首市2021年道德講堂,深刻感悟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領會了“為救國救民開天辟地、為利國利民改天換地、為富國富民翻天覆地、為強國強民驚天動地”的偉大歷程。
2021年5月21日—23日,李喜磊作為工作人員隨吉首大學代表團赴湖南中醫藥大學參加第十四屆“挑戰杯”湖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體驗了一場大學生學術科技盛典。與此同時,在湖南中醫藥大學期間,李喜磊認真參觀學習湖南中醫藥大學黨史學習教育場地、宣傳展板,自覺接受黨史學習教育。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歌祖國
作為是一名實踐者、公益人,李喜磊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年輕人要‘自找苦吃’”、“一定要多接觸社會,補上社會實踐這一課”,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趁年輕,去基層”的號召,在實踐中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曾獲全國“優秀實踐者”“青年基層觀察員”“芙蓉學子·社會實踐獎”、吉首大學“公益校園之星”、吉首市“最美志愿者”,連續三年獲評吉首大學“優秀志愿者”。
他登記“遺體器官無償捐獻志愿者”,報名“專業儲備志愿者”,成為“消費扶貧志愿者”,注冊“禁毒志愿者”。曾代表吉首大學志愿者參加湘西州中心血站“世界獻血者日”活動,并作《一點一滴,凝聚生命之愛;一舉一動,延續生命精彩》發言。
“我見過梵凈山的晨霧,我見過江口的朝霞,我見過梵瑞社區的灼灼烈日,也見過思源中學的漫天繁星。”2019年7月的“三下鄉”貴州之行,是李喜磊大學社會實踐中最難忘、最珍貴的回憶。
最初,家在東北的他思鄉情切,對“三下鄉”很是不情愿。后來,老師和同伴的信任,使他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他克服了自身困難擔任“云上學堂”教育關愛服務團團長,緊張地投入到課程內容設計、課表編排、教材準備的工作中。這是他第一次去除學校外離家更遠的地方,未知的環境,未知的情況,還有一群未見面的小朋友,這一切都是未知的,讓他很是期待。
剛到達目的地,教育關愛服務團就遇上了“招生”難題。夏日難免悶熱和躁動,聽不懂的、嘈雜的方言、家長和孩子們之間的情緒對抗、家長們的打罵聲、孩子們的哭聲,這一切,讓李喜磊和支教團的志愿者們不知所措。“你們的孩子是你們家長的寶貝,而我的學生也是我的寶貝。”團隊指導老師張寶娣對家長們的一句話,溫暖了李喜磊和全體志愿者的心。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是“云上‘唱詩’班”課程里李喜磊最喜歡的一首詩,用他自己的話說:簡練而深刻。“我們貧困地區的孩子,即使享受不到像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那樣的物質條件,但我們的精神世界依舊可以和他們一樣豐富多彩。雖然我們現在貧窮,但我們可以靠著勤勞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當然,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回報社會、回報幫助過我們的人們。”李喜磊向孩子們解釋道。
204b82a9d264aaa3.jpg
“三下鄉”的日子很快,陌生人變成了熟人,新手“老師”逐漸變得自然流暢,孩子們也從抵觸到配合,李喜磊的嗓子慢慢變啞了,皮膚也慢慢變黑了。很多奇妙的瞬間是相機無法捕捉的,但它真實發生的那一刻,簡單又深刻,美好而難忘。
對李喜磊而言,“三下鄉”結束后最大的期待是播種在孩子們心中的“種子”會“開出什么樣的花、結出什么樣的果”的無限可能。“我們回來的時候給孩子們留了聯系方式,是不是會有哪一天,孩子們會給我發來一條消息,告訴我他們考取了好成績、考進了好大學,想想就覺得開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李喜磊如是說。
牢記服務宗旨,勤勉務實做事
作為校團委副書記(學生),李喜磊主要負責共青團綜合工作、校園文化監督、創新創業和社會實踐工作,他積極組織各種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活動,經常做材料、改策劃、寫總結、看文件到深夜,累獲“優秀學生干部”3次、“優秀工作者”5次、“優秀團干”“優秀組織者”各1次。
他時刻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決做到恪守學生本分、牢記服務宗旨、永葆理想情懷、勤勉務實做事、營造平等氛圍、摒棄庸俗習氣。他時刻謹記“全心全意服務同學”的宗旨,工作認真負責,曾編訂《吉首大學2017年共青團工作年鑒》《吉首大學2018年共青團工作年鑒》。
李喜磊認真參與分管部門各項工作,統籌各部門工作開展。2020年11月—2021年4月,李喜磊強忍胃潰瘍、胃出血、消化道出血引發的便血、暈眩、乏力等身體不適,相繼組織開展“起點創業坊”創業實踐活動、第九屆“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頒獎典禮、“萬名師生走進武陵山”大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表彰大會、“千村調研計劃”第四期成果發布會、第十四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含“紅色專項”)等重大活動。
在長期的工作中,在保證工作效率和質量的前提下,李喜磊追求工作創新,起草制定《吉首大學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評優辦法》,并此為依據進行全校社會實踐評優;創造性地開展了吉首大學校院兩級創新創業部門工作交流會,加強校院交流。在堅守紀律作風的前提下,李喜磊形成了自己的工作風格——“對自己嚴苛,對工作細致,對他人溫柔”。
想做一顆星,微小卻發光
在李喜磊的QQ空間,置頂著這樣一條說說——
“你就是吉首大學的星星。”
他很喜歡這句話,這是2020年“校園之星”院內評選落選時,他的好朋友朱鷹宇對他說的一句話。他說,除去定語成分,這句話就變成了“你就是星星。”他很喜歡星星,微小,卻也閃閃發光,他很慶幸實踐、公益和團學工作,讓他看到了自己的微光、自己的價值,讓他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要特別感謝馬凡、朱鷹宇、文超這3位好朋友,相識一年多來,他們給了他很多關心、鼓勵和幫助,在他很多個重要瞬間一直陪伴著他,生動詮釋了“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你那么溫柔,我覺得你就是最好的(馬凡語)”和“你的優秀一直在發光,因為你,我工作上的事大部分都很順利(文超語)”這兩句溫暖的話,陪伴他度過了最難熬的一段時期。
“他們是我的心靈樹洞,愿意聽我的的抱怨和吐槽;是我的避風港,在我傷心、失落、迷茫,總是能夠時給我予安慰和幫助。他們都是我的“寶貝”,遇見他們是我的榮幸。‘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因為他們,我更加堅信:以善意和溫柔對待他人,收獲的也一定是善意和溫柔。”
“你就是吉首大學的星星。”
現在,這句話已經成了李喜磊的座右銘。在他眼里,“星星”不是嘉獎,更是期望。他將懷揣感恩之心,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成為一顆哪怕微乎其微的星,散發屬于自己的光。
就像那句時下很火的句子一樣——他將,追逐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