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間三年的碩士生涯即將畫上圓滿句號。承載著累累碩果,我即將離開這個奮斗了三年的母校,也即將與我的導師王麗坤教授分別。
與王老師相識于2019年的秋季。那天本不是一個幸運的日子,其主要原因在于我與導師聯系較晚,以至于九月底依然未確定研究方向。王老師的出現不但讓我焦急的心有了歸宿,同時也讓我下定決心渡過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三年!
記得見面那天,我進入健翔橋校區,行至傳感器重點實驗室。這里的教學建筑依舊保留著些許90年代的氣息:白藍交替的油漆墻面、橘黃色的木制推拉室門、黃底黑字的工作室標簽.....我不禁感嘆一個兼有多項重大科技成果、任教30余年和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的知名教授會同學生一起工作于如此樸素的環境。
“是王嘉程嗎?”我瞬間回過神。這時才注意到一位帶著金邊眼鏡和灰白色頭發的老師已經站在了我的面前。她面色紅潤,看起來50歲上下,身形微微駝背,由內而外散發著資深學者的氣質,這一定是王麗坤老師本人。
“是的,您是...王麗坤老師嗎?”我半信半疑地詢問。
“對,你進來我辦公室聊吧。”王老師給我刷卡后,我跟在她后面走進了實驗室。途中,我環顧著這油漆墻面的四周,墻壁上陳列著很多前輩的科研成果和榮譽,那一刻我仿佛覺得這里不再平凡。
王老師是一位時刻以學生為己任的老師。初次見面她問了我很多問題,諸如是否喜歡做壓電器件?是否喜歡這里的實驗環境?等等。我緊張的心瞬間輕松起來,感覺王老師似乎就是自己親切的長輩。她喚來師兄,讓師兄領我參觀介紹每一間水聲換能器的實驗室,這一過程中我也接觸到了王老師指導博士畢業生仲超老師,以及兩名在讀的博士師兄,他們正認真地做著實驗,此時我也知曉了王老師博導的身份。待我和師兄參觀了各間實驗室返回老師辦公室后,王老師已急匆匆離開辦公室了。原來,王老師下午是有工作安排的,但她依然騰出時間和我面談,對她來說學生至高無上,包括后來我碩士攻讀的三年,大到論文的修改,小到獎學金的親筆簽字,王老師基本都會親歷親為,從無怨言。“初遇”的意義融匯于我碩士期間的每一項研究,它不但是王老師對待研究工作的標尺,亦是我對壓電器件學產生濃郁興趣的基點。
記得那是我撰寫的第一篇壓電材料類小論文,對于一個從未發表過科技實驗類論文的小白來說,我既期待能中一個好一點兒的期刊,又畏懼嚴厲的審稿人拒稿,所以在稿件撰寫的同時我也給自己做過很多思想工作。在希望和猶豫并存之余,我終于在2021年1月16日完成了這篇文章的中文稿件,并于當晚發給了王老師。
緊張的情緒源于我之前在貼吧、知乎上對“導師與學生”經驗的調研,導師一直是一個極其嚴肅且一絲不茍的形象,故從那時起,我便開始了我焦急的返修等待:文章結構是否達到王老師的標準?論文的實驗充足?如果達不到要求會不會被她斥責......諸多的未知充斥著我的腦海,焦慮的情緒也時刻充斥我的日常生活。
終于第三天的清早8點左右,我收到了王老師的返修版,當我打開論文的一瞬間,我驚詫了:文章紅色標識的“修訂”痕跡遍布整篇論文,大到一個章節小到一句話,王老師這一版的返修都給了我嚴格的修改!突然,她的電話打過來了,我下意識接聽應和。“嘉程,我已把你的小論文看完了”她語氣和藹,“整體來說還可以,但是問題也挺多的,我已經全部用紅色批注修改了,你注意留意。”
我很激動,王老師的態度轉變了我對“導師與學生”關系的認知,而且自那時起我為自己遇到這樣一個為學生逐字逐句批改論文的導師而感到幸運。在電話里,王老師對論文的各個細節也進行了提議,包括陶瓷相分數的坐標以及每一步制備工藝的名稱。終于在王老師修改的4稿以后,這篇文章也成為了我人生中第一篇SCI(Wang Jiacheng, Zhong Chao, Hao Shaohua, Wang Likun*. Design and Properties Analysis of Novel Modified 1-3 Piezoelectric Composite[J]. Materials, 2021, 14(7). 已檢索)。
因此我說,“初遇”是我和王老師科研生活交匯的重要橋梁,正因為王老師對研究和學生保持熱忱的恒心,才促使我們產生了不甘落后,敢于挑戰的科研心態。自那篇SCI論文檢索成功后,我于同年11月再次發表了第二篇SCI論文,我的自信心和實驗能力得到了空前的突破。今年更是在王老師的引薦和建議下,我亦順利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開啟了我未來四年壓電器件及其光聲學新方向的研究生涯。
我們無法握住稍縱即逝的時光,三年的碩士生涯至此也即將落幕。在這長存的記憶中,王老師與我科研生活的點滴卻使我難以忘懷,回首三年時光,與恩師曾經的初遇依舊歷歷在目。刷開傳感器實驗室的大門,步行于走廊之間,環顧墻壁上豐碩的研究成果,再次感受著實驗室悠長的氣息,那一天的場景仿佛發生在昨日。繁華緣于樸實,平凡引領非凡,王老師的勤勉篤行時刻影響著我,使我碩士三年不甘平庸,充滿價值!離別亦是新的開始,精神食糧的意義在于傳承,未來無論我行至何處,我亦時刻銘記“初遇”的教誨。
導師簡介:王麗坤,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議評審專家。 2005年入選北京市教委人才強教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2009年入選創新人才,2010年獲政府特殊津貼,曾任職北京市傳感器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主要為聲波探測換能器技術、壓電材料及器件等。曾發表壓電復合材料及其傳感器領域論文幾十篇近十年內,在其研究相關領域獲得以第一發明人的中國發明專利近15項。享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