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錫令在大學畢業志向中曾寫道,“黨和人民培養了我,教育了我。我決心把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貢獻給人民,服從分配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在祖國工業化的過程中獻出自己一份力量,是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我也希望能做到像保爾那樣,在臨死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和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1951年9月,16歲的周錫令考入武漢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經歷兩次全國大學院系調整,1953年大三時調整至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系,1955年畢業留校任教。1958年又調整至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自動化系。在教育變革中,他與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6年秋天,正在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進修、已經報考研究生的周錫令看到了報紙報道“電子數字計算機”,又聽到計算機訓練班的消息。幾經思想斗爭,他決定放棄讀研,申請參加訓練班。他的愿望得以實現,成為第一屆計算機訓練班里唯一自主報名的學員,參加中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DJS-104的研制工作。1958年,周錫令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參與籌建解算裝置專業(后發展為計算機專業),1960年起任計算機教研室副主任,分管數字組。在成電期間,周錫令編著《電子數字計算機原理》等教材數十萬字,翻譯《操作系統引論》《操作系統原理》《操作系統參考資料》(共三集)等書超80萬字,擔當試驗成電自用晶體管電子計算機技術總負責人,參加200系列計算機260操作系統研制工作,參加“語音分析與壓縮”科研項目,設計生產語音處理專用集成電路計算機,完成成都市電報局轉報程序,為成都十所設計同步衛星雷達跟蹤訊息處理專用計算器。
1978年初,中央決定在北京建設高能物理實驗基地(即八七工程)。周錫令被指名抽調到北京,負責高能基地計算中心的籌建工作,于1979、1980年間前往西德DESY、日內瓦CERN國際核能中心考察,制定方案。1981年11月至次年5月,在美國波士頓Honeywell公司做訪問學者,考查與學習計算機軟件。1982年夏回國后,調到華北計算所,先后任副總工程師、副所長,從事軟件工程方面的技術工作。周錫令在工作中體會到,隨著我國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與深入,建立我國自己的軟件產業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1984年初,為推動我國軟件產業的建立,電子部成立中國軟件技術公司,周錫令被任命為公司總工程師兼副總經理。公司的宗旨是“推動我國軟件產業的建立與發展”,工作重點在于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從宏觀上搞好軟件產業的建設與管理。周錫令花了較多時間涉獵于軟件學科與法律、經濟、管理、標準化等人文學科的交叉結合領域,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開展軟件產業結構形態、發展道路、產權保護、軟件計價以及建立軟件產業、發展軟件技術的政策性研究,并根據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電子部、計算機局的要求在軟件技術政策、軟件產業的宏觀管理方面發表自己的見解、建議,進行探索。他創辦了《軟件產業》雜志(并任總編),發起創立了中國軟件行業協會,擔任北斗、啟明兩個科研軟件基地項目的總體組長,較早地為研究生開設《數據安全原理》和《軟件工程經濟學》課程。
1986年,周錫令調任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現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院長兼軟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1991年,負責“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軟件工程技術、工具與環境(SEP)的研究和開發”。1996年—2000年,擔當“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計算機中文信息處理技術及產品開發”技術負責人。1991年卸任院長后,周錫令依然擔任軟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直到2001年退休。退休后長期兼任中國計算機軟件行業協會顧問委員會顧問、北京大學軟件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等職務。
向黨說句心里話:
從1958年參加中國第一代計算機的研發工作,到幾十年來經歷的科研、教育、領導等崗位,我一直帶著科技報國的初心,追隨著科技興國的使命;我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黨的關懷和領導下取得的。
我已經86歲了,雖然“純紅再障”這一疾病讓我身體非常虛弱,每天需服用十幾種藥物,但是我一直銘記著入黨時的誓言,愿將自己的全部知識和力量奉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我將繼續牢記使命,畢生堅定跟黨走。
個人簡介:
周錫令,男,1935年4月出生,1986年8月入黨,2001年6月退休,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授、原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國內知名軟件專家。曾參加中國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DJS-104的研制工作,長期從事計算機軟件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中國早期計算機研制和軟件產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曾兼任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計算機組顧問、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1991年10月,機械電子工業部向他頒發了“國家科技攻關榮譽證書”。2016年被中國計算機學會授予“中國計算機事業60年杰出貢獻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