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增出生在河北省蠡縣農村,生長在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幼年時母親病故、父親被日寇殺害,飽受國難家仇之苦,深受抗日救亡運動影響,從小參加兒童團、站崗放哨送信,1944年6月一滿16歲即在晉察冀邊區冀中軍區第十軍分區報名參加八路軍,開啟了他16年的戎馬生活。
由于上過幾年小學和“高級班”,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入伍沒多久張銀增就被部隊選派到冀中軍區無線電報務訓練隊學習無線電通訊,成為一名報務員,為部隊收集和傳送情報。當時冀中軍區第十分區處在平、津、保三角地區,分區司令部經;顒釉谛鲁、雄縣和壩縣一帶,是敵偽活動最猖獗的地區,敵人掃蕩頻繁,1947年情況尤其嚴重,分區的黨政軍不得不撤到大清河以南白洋淀地區。這時張銀增跟隨分區司令員劉秉彥帶領的一支小分隊和一部電臺深入到大清河以北,在敵人的心臟部位隱蔽活動,對敵人進行武裝偵察和安定民生,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終于摸清了敵人的分布情況和兵力部署,為后來該地區打響的大小戰斗提供重要的戰略依據。在戰斗中,部隊發明了很多戰術,如撩門簾戰術、推門戰術,還有大家熟悉的地道戰。
1948年,解放軍整編成立野戰軍第七縱隊第二十旅,張銀增隨電臺一同到了二十旅司令部。在平津戰役中,參加了解放琢縣、房山縣等北平外圍據點的戰斗。新中國成立后,他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并且是最后一批撤離朝鮮的志愿軍戰士。
十幾年的軍旅生涯和黨的培養使得張銀增破除個人狹隘的復仇主義思想,成為一名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從一個不懂事的毛孩子成長為一個具有一定階級覺悟和工作能力的干部。
因長期受胃潰瘍、類風濕等病痛折磨,無法隨所在部隊(0029部隊通信團)到邊緣地區執行任務,1960年9月,張銀增轉業來到“中國電子工業的搖籃”——國營北京電子管廠(代號國營774廠,該廠后來演化成京東方)工作。部隊的軍人作風和專業知識的培養使他迅速地融入軍工廠的氛圍,成為中堅力量。張銀增以充沛的革命精神和刻苦鉆研的精神積極工作,先后擔任半導體車間主任、十分廠廠長、總廠副廠長等,為我國民族工業和國防工業建設,為國家重點工程、為軍事通訊裝備升級換代、為廣播電視和郵電通信、為“兩彈一星”等偉大工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984年9月,積累了豐富革命經驗和管理經驗的張銀增被派到電子工業管理干部學院擔任黨委書記,根據“按需辦學、學以致用”的原則,采取多層次、多規格、開放式辦學,對干部進行廠長統考、基建計劃預算、市場營銷、英語等多種業務培訓,培養企業的“五把手”——廠長、書記、總工程師、總會計師、總經濟師,一直到1990年9月離休。
回望自己的革命歲月、職業生涯,張銀增總是想起1945年11月在冀中軍區無線電報務訓練隊時得知自己成為中共候補黨員的那個不眠之夜,當通信兵、在電子管廠工作、為電子工業培養人才……他得償所愿,完成了當時自己立下的志愿——“為革命的無線電技術工作服務至終”!
向黨說句心里話:
今年我已經92歲了,在迎接建黨100周年的日子里,全國開展了學黨史、講黨史活動,振奮人心,激勵斗志。在我心中泛起的久遠記憶,是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卓絕斗爭,取得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勝利。我將繼續堅定地跟黨走,一生在黨。
個人簡介:
張銀增,男,河北人,1928年6月出生,1945年11月入黨,1990年9月離休,原電子工業管理干部學院黨委書記。1944年6月在晉察冀邊區冀中軍區第十分區參加八路軍,曾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1960年9月轉業到北京電子管廠(774廠)半導體車間,先后任車間主任、分廠副廠長、廠長、總廠副廠長,1984年9月到電子工業管理干部學院任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