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從家出發,途中翻越兩座大山,駛過全程百余公里的蜿蜒公路,單程耗費兩個小時,需要穿過海淀、昌平、懷柔才能抵達的延慶區珍珠泉鄉稱溝灣村已經成為何穎利的第二個家。
2019年4月,何穎利被學校選派到珍珠泉鄉稱溝灣村擔任“第一書記”。兩年來,她踏遍村里的溝溝坎坎,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改善村容民風、增強黨員干部戰斗力、為村民創收謀出路……給全村發展帶來新希望。任職期間,何穎利還帶領稱溝灣村村民獲得了多項榮譽,代表珍珠泉鄉在“‘決勝小康奮進十四五’——延慶區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百姓匯講”比賽中榮登榜首。因為工作出色,她被推選為北京市“第一書記”代表參加了中共中央、國務院2021年春節團拜會;被評為2021年度“北京市優秀共產黨員”和“北京市城鄉社區共建先進個人”;榮獲“2020年延慶榜樣(道德模范)提名獎”。
改善村容民風,村子的發展士氣漲起來了
稱溝灣村交通閉塞,發展滯后。剛到任時,何穎利住著夜不閉戶的宿舍,上著兩公里外的公共衛生間,飲水要到泉水口用桶提……城市里長大的何穎利切身體會到解決吃喝拉撒問題對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有多么重要,也深刻感受到我校派出的前任“第一書記”胡章鈺老師的工作環境是多么艱苦。她覺得,只有讓小山村持續變化、變好,才能對得起一任一任的付出。到任以來,她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胡章鈺老師所做工作的基礎上,完成了“私搭亂建”整治、村內道路擴建硬化和公共廁所修建工程,環境整治面積達3500平方米。
斬窮根、挪窮窩,教育助力和文化滋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何穎利連續兩年在村里組織了“鄉村小課堂”系列活動,邀請高校教師到村里講授繼承法、婚姻法、文明禮儀、黨史、民法典、藝術賞析、文化遺產、攝影攝像等內容,兩年聽課人數已經累計突破500人次。此外,她還設立了免費的法律咨詢,解決百姓難題。稱溝灣村村書記告訴我們:“大伙兒很喜歡這些課,我們懂得的越來越多,(思想文化)素質有了,言行舉止也比那前兒文明了。”
稱溝灣是個沉寂的小山村。一直以來,這里的村民很少參加集體活動,習慣于一成不變的氛圍。何穎利想嘗試做出改變,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提高村民的集體意識。于是,她到任不久就組織了包粽子比賽和端午節慰問,讓村里的老老小小都感受到了這位“第一書記”的溫暖和真誠。兩年來,何穎利帶領稱溝灣村獲得珍珠泉鄉首屆“唱支山歌給黨聽”群眾合唱大賽第一名、珍珠泉鄉第二屆合唱比賽第一名、珍珠泉鄉2020年農運會跳長繩比賽二等獎、珍珠泉鄉2020年農運會同心擊鼓比賽三等獎、珍珠泉鄉“四個條例”知識競賽第一名等榮譽。白天忙農活,村里的集體活動就安排在晚上。“何書記跟我們在一塊兒學,一塊兒練,我們村兒回回得第一,老百姓可振奮了”,一位村民這樣說道。
為了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揚下去,何穎利邀請學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師生到村中為合唱隊拍攝《在希望的田野上》MV。她還邀請學校團委組織師生到村內開展稱溝灣村“口述史”記錄;同時舉辦了“家在稱溝灣”圖片和視頻作品評比等活動。期間,何穎利因為施工改造摔倒骨折,但是她仍然拄著拐杖張羅著村里的各項事宜。
稱溝灣村的改變,吸引了延慶融媒的青年記者團。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何穎利邀請延慶電視臺的主持人和記者來到稱溝灣村和百姓共話美好生活。看到電視上的主持人就在自己身邊,稱溝灣村老百姓第一次有了追星的感覺。一系列活動下來,村民的精神勁兒足了,自信心提高了,思路拓展了,村子的發展士氣也越來越高漲了。
培訓管理一起抓,黨員干部的戰斗力強起來了
俗話說:“兵無將而不動,蛇無頭而不行。”一個有決策力和執行力的領導班子是稱溝灣村發展的關鍵。何穎利牢牢抓住了這個“牛鼻子”,剛上任就著力加強村委組織建設。入職之初,正值延慶區委開展巡察工作。何穎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村“兩委”干部和村民中間,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掌握村內第一手資料,并結合具體情況和區委巡查組的反饋意見,梳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評估支撐材料。面對無從下手的村干部,何穎利逐條梳理、逐項分配,挺在前干、手把手教,帶領大家經常工作到深夜。
一名黨員一面旗,一個支部一堡壘。為了進一步加強黨支部規范化建設,何穎利帶領村“兩委”干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四議一審兩公開”“三務公開”等制度;建立村內“黨務”“村務”工作檔案、核查會議記錄等管理機制。何穎利還引入學校師資力量,一方面對黨員群眾開展政治理論培訓,促進村內黨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普及化、深入化和常態化;另一方面積極整合學校的學習資源,分享來自學校的數字圖書、資料信息等,為黨員自學提供理論學習庫,從多方面提高黨員的政治判斷力和政治領悟力。
此外,何穎利還邀請學校相關師生走進村內,以學生“紅色1+1”和教師黨支部共建的形式開展相互學習和交流,提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精氣神。截至目前,她牽頭組織的這項活動開展了20余次,校醫院黨支部、離退休黨支部、安穩處黨支部、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公管傳媒學院黨總支、機電工程學院黨總支、外國語學院黨總支等都曾到村進行過黨支部共建活動。統戰部更是發動校內力量,組織民主黨派和黨外知識分子代表兩次來村,為鄉村振興助力。經管學院派出學生協助村里采集資料,教務處組織校內扶貧課題競賽組到村研討,學校十余名黨總支書記親自實地考察、調研幫扶工作。在何穎利的聯絡下,高校的師資、人才、知識、技術等資源不斷地向稱溝灣村輸送,村里黨員干部的理論知識水平提高了,做事能力增強了,黨員后備力量強大了,黨組織也變得更有生機和活力了。
為致富謀出路,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
山腰上果樹茂盛,草叢里雞鴨覓食。如今的稱溝灣村村民溫衣飽食、安居樂業。這是我校對稱溝灣村開展扶貧幫扶以來取得的重要成果,更離不開“第一書記”的勞心勞力。
稱溝灣村屬于低收入村,提高村子的“造血”與“輸血”能力無疑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直以來,稱溝灣村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的榛子、板栗、小米、木耳等農作物,人均年收入只有一萬元左右。雖然農作物種類多、數量大,但是銷路問題始終困擾著百姓。為此,何穎利走村串戶察民憂,深入田間解難題。她不僅實地考察農產品,還親身參與到種植和銷售中,拽耙扶犁、包裝搬運……總能看到她在百姓間忙碌的身影。何穎利積極聯系學校工會和后勤管理部門采購稱溝灣村農產品。兩年來,她經手銷售的農產品銷售額達二十萬余元。
此外,何穎利積極與學校對接,加大對稱溝灣村的資金幫扶力度,為村里發展農產品種植提供支持。她還協助延慶區政協、中國建設銀行延慶分行等對口幫扶單位策劃對稱溝灣村的慰問活動,先后落實慰問金達十萬余元。
為了充分利用稱溝灣村的各類資源,讓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何穎利邀請規劃方面的專家,為稱溝灣村勘測和論證,提出村里長期發展規劃;同時請來學校工業設計專業師生為村里農產品設計包裝和銷售文案,提升產品形象和傳播力,支持稱溝灣村的產業發展。今年,村里又開始在林下間種中草藥蒼術和板藍根。在村里建立青少年實踐基地的項目也取得了積極進展。
眼見錢袋子越來越鼓,村民也笑得合不攏嘴。談及此,村民老于深有感觸地說:“這都是何書記帶著我們干出來的。別看她年輕,但是不嬌氣、能吃苦。為了村里的發展,沒少費心思。”
不漏一戶一人,疫情防控屏障堅實起來了
2021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才將村里年前大小事情安排妥當的何穎利又立即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當時,何穎利居住的小區就有一例確診病例。為了不將風險帶進村子,又能盡心工作,她開始通勤上班,并及時帶領村干部組建防控隊伍,一方面帶頭在村口值守,一方面開展村內排查,同時通過短信、電話、微信、廣播等形式傳遞疫情防控政策和知識。這段時間,何穎利早出晚歸,在村口一守就是一天。因為來自風險地區,她很自覺地不進村,不去食堂,餓了渴了就在車上吃點面包,喝些熱水。等到晚上回家后,還未來得及卸下疲憊,何穎利又開始照看年邁的母親和上小學的孩子。
物資緊缺是村內疫情防控面臨的最大難題。為此,何穎利既不顧被感染的風險,奔波于城里多家超市和藥店,自己掏錢購買防疫物品,同時還積極聯絡學校與其他對口幫扶單位,窮盡辦法為村民籌集防疫物品。何穎利還將自己和家人的口罩也拿了出來。經多方籌集,多批次發放,每一位村民都領到了口罩、消毒水和噴壺……村子的疫情防控屏障更加堅實了,村民也吃上了定心丸。
面對嚴格管控,“不近情理”“大題小做”等聲音時常出現;在緊張的抗疫一線,村民的身體健康更是牽動著何穎利的心。面對村民的不理解甚至埋怨,何穎利依然挺在前面,耐心地給村民作思想工作;得知村民劉大哥體溫異常,她及時向劉大哥愛人詢問情況,確認是虛驚一場才放下心來。在整個抗疫期間,何穎利將責任牢牢扛在肩上,她說:“沒有不通情理的百姓,只有自己做不到位的工作。”堅守崗位三個月,北京公共衛生響應等級降到二級,全村百姓安然無恙。何穎利兌現了“守護全村健康,一個都不會少”的承諾。面對這位全心全意為了稱溝灣村的第一書記,村民們都說:“何書記,聽您的!我們信任您!”
“在過去的很多年里,我曾無數次潛移默化地接受土地的滋養,無數次在土地上開拓眼界、發掘智慧,而此刻腳踩土地、背朝太陽、扎根土壤,并為她流汗,我卻是第一次。”如今,何穎利的任期已滿。對于過往的工作,她坦言已無遺憾,但是內心對這片土地的愛戀依舊,對父老鄉親的牽掛依舊,為村子后續發展所要做的事情也依然在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