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力力推機電系統測控技術創新發展
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徐小力的狹長辦公室里,最顯眼的是一臺看起來比普通顯示器要大許多的“巨型”顯示器。因長年運用計算機進行科學研究,徐小力的視力明顯下降,需要設置超大字體才能看得清晰。在此之前,他直用一臺會議投影機替代顯示器進行工作,但這臺投影機卻因不能忍受超負荷的工作量而提早“罷工”。
創新是源動力
在到清華大學學習之前,徐小力是一名普通工人:“我抽空自學了許多專業書,還選讀了大學的教材。”正是由于這種對學習的渴望,使得徐小力在后來的大學學習及進一步深造
和研究工作中能夠如魚得水。
進清華大學之前,徐小力已是所在工廠和總公司的“技術革新”能手。現在看來,當年的“技術革新“不可避免地具有時代和環境的局限性,但是對于創新來說,重要的是意識而不是結果;個人的成就,不一定是在年輕時就能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他的創新意識及創造沖動,他所具有的好思考及好嘗試的潛質。
1984年,徐小力開始攻讀工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機電技術,當時他所在的研究室擁自一部全國僅幾臺的國際尖端的信號處理設備。這使得徐小力在研究生階段便幸運地“親密”接觸到了高端系統,使他在未來將信號處理等現代技術融人傳統機械系統的研究之路上有一個較高的起點。隨后的這些年里,他又攻讀了工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依然是機電技術。
在進一步的學習和科研實踐中,對電子技術的熱愛和對機械工程專業的深人鉆研,使他向“交叉”技術領域發展,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機電系統測控技術發展之路。徐小力深入研究了機電系統動態特性、故障診斷和光機電測控系統集成等多學科交叉技術,并努力進行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這種要發展,要創新的意識與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與徐小力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相伴隨。他長期從事機電系統測控技術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機電系統狀態監測、故障診斷與趨勢預測技術、測控系統集成和遠程網絡監控技術、智能儀器及虛擬儀器等現代儀器系統。
徐小力現任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機電系統測控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機械電子工程北京市重點學科帶頭人。他所帶領的機械電子工程團隊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學術創新團隊,他擔任了全國設備監測與診斷學術委員會主任等多個學術職務,還負責組織本研究領域的多個國際學術會議以及全國性學術會議,被評為北京市高校拔尖創新人才。為了表彰徐小力在機電技術領域做出的突出成績,1995年國家機械部授予他“中國機械工業科技專家”稱號,1999年國務院批準他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主抓實驗室發展
2008年,教育部批準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建設“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徐小力全面負責實驗室的建設工作。談起實驗室的發展,徐小力眼中閃爍著光芒,他掩飾不住激動的心情點擊鼠標,逐一講解實驗室的各種情況,介紹簡潔而樸實。幻燈片上有剛剛完成改建、煥然一新的實驗室,有自行研發和新購置的先進儀器設備、培養學生的現場,還有專家考察和驗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情形。在他的介紹中,都會用一件件材料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十分認真。從教師認真的工作中,從學生一絲不茍的學習中,從徐小力簡單而又自信的言談中,讓人充分感受到了“學風嚴謹,崇尚實際”的分量。
2010年,省部共建現代測控技求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驗收會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徐小力為此就“現代測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關情況向專家組成員作了工作匯報。專家組在聽取匯報和現場考察后,通過質疑和討論,認為實驗室定位準確,特色鮮明,成績顯著,建設期間,在主要研究方向上顯著提升了相關理論研究和試驗研究水平,并應用于制造技術、電子信息、儀器儀表、生物醫學,以及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承擔了多項重要科研項目,取得了多項標志性成果,實驗室建立了學術隊伍,促進了學科的發展,提高了研究生培養質量,加強了對外開放,開展了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符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驗收要求,同意通過驗收。
實驗室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市重點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促進了“機械電子工程北京市重點學科”的建設。實驗室的良好運行也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提供了平臺,提升了研究生培養水平。以實驗室為研究基地,培養了一批包括博士、博士后、碩士在內的復合型、應用型本學科專業的優秀人才。
學術需要沉淀
“學術更需要沉淀。”徐小力這樣說。從徐小力的簡歷也看得出來,一步一步地循序漸進,非常平和,非常清晰,非常穩健。對徐小力來說,他的成功并不是某次“頓悟”的結果,而是遵循了清華“勤奮”和“求實”的學風,是從學習和實踐的那一天開始就慢慢形成的某種習慣。
在徐小力主持完成的“現代儀器制造柔性研發平臺的創建及系列產品開發與應用”中,他提出了面向儀器的柔性研發系統的理念,對現代機電設備智能化監測分析的核心技術開展了創新性研究,完成了儀器系統的創新設計,該研究成果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主持完成的“光機電體化測量分析儀器研發平臺構建及系列產品開發”研究成果獲得2006年度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正在承擔課題還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與企業合作重大研發項目。
徐小力表示,目前他正在承擔的科學研究項目涉及了光機電等多學科交叉的現代技術。現在,在他的頭腦中,思考的元素愈來愈多樣化了。他在機電工程領域,源源不斷地將新知識、新技術結合到傳統機械學領域當中。“實際上就是光機電一體化的巴路,未來還可以把更多的技術整合進來。”這也正是徐小力努力探求并在實踐的道路。
近年來,他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舉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機械工業技術發展基金項目、國家級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以及批重大橫向科研項目,取得了有創新性、先進性和實用性的科研成果,研究成果廣泛地應用于制造業、機械電子、儀器儀表以及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等許多領域,在國內外發表了學術論著200余篇(部)。
比如,徐小力主持完成了系列光機電一體化檢測儀器及系統的研發,從項目研發之初就非常注重成果轉化。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分析層次提升,相關骨干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成功地開發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光機電體化新型儀器及系統,并被廣泛地應用于機械、電子、石化、電力、航天、醫藥、材料、交通和環保等許多領域;研究成果在多個儀器系統制造企業的新產品集成創新和傳統產品提升改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又如,徐小力主持完成了面向關鍵機電系統的工作狀態監控和早期故障預報技術研發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油田采油的大型注水機組、市政的大型供水機組、石化企業的大型煙汽發電機組、機車的大功率動力機組、煤礦的通風大型風機以及發射系統安全監測關鍵機電系統,新技術能夠在重要|殳備安全保障,延長設備累計維修周期,減少設備維護費用,提高設備利用率和科學維護水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發揚清華精神
在清華上過學的人通常都有這樣的體會,這個學校有一種獨特的精神魅力。以至于徐小力畢業后仍與母校清華保持著較密切的聯系,如他與清華大學合作完成重要科研基金項目,共同組織國際學術會議,共同承擔國家重點項目的立項和驗收,還曾受聘為清華兼職指導教師,受邀參加清華大學論文評閱和答辯等。
在教學中,用徐小力自己的話說“要努力稟承清華老師的精深和務實的作風”“注重理論方法上的嚴謹,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他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融人教學,增強師生的互動性,啟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調動學生的熱情和信心。他主動組織學生開展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他帶領學生到條件艱苦的工業現場進行科研實踐,曾經嚴冬數月與學生同住野外施工移動房,以言傳身教方式推崇“勤奮”和“奉獻”的清華傳統。他在生活中關心熱愛學生,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有些學生因家庭困難買不起材料,徐小力便代為購齊。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充足的實驗條件,他將進行科研和研究生學習的重點實驗室對外開放。學生有困難找到他時,他都會盡全力提供幫助。他鼓勵優秀學生繼續深造,將有潛力的學生推薦給國外合作大學,幫助學生接洽就業單位,自費資助病困學生……
多年來,徐小力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品學兼優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眾多畢業生在國家建設中做出突出業績。
徐小力教書育人皆獲豐收。2006年,他被授予“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2007年,他被授予“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2008年,他被授予“北京市師德標兵”,2009年,他被國家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對他的核心評價是:以德育人,甘為人梯。
“講臺上的徐老師不僅是一位授課教師,更是一位沒有架子的學者。他的科研實踐精神誨人不倦,生活中他平易近人,關心學生,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導師。”這是徐小力執教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的學生對他的評價。
在機電系統測控技術不斷創新的旅途中,可以感受到徐小力對于科學創新的熱愛和付出的精力。徐小力將以其孜孜不倦之心,繼續在創新的道路上前進。
時間:2022-12-07 作者:多彩大學生網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關注:
- 黑發積霜織日月 粉筆無言寫春秋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校有這樣一位老師,學生評價他:“講臺上的徐老師不僅是一位授課老師,更像是一位沒有架子的學者
- 12-07
- 讓“0”和“1”擁有靈性
- “我做幻燈片時很注意美觀,這樣同學們看起來不會覺得很累。”正說著,一張淡藍色海洋的圖片出現在了我的面前,而在圖片的后面是一雙明
- 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