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生帶領志愿者團隊攻堅克難,服務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本科畢業時,他選擇加入研究生支教團,奔赴西部,主動彌補云南省洱源市師資缺口,開設義務幫扶課堂,推動志智雙扶工作,發動社會助學、扶困、助農,以實際行動詮釋青年黨員志愿者的責任擔當。
牢記初心,深耕志愿
陳曉生是一名在希望工程的資助下考入上海交通大學的大學生。大學期間,他在順利完成專業學習的同時,通過深耕志愿服務來反哺社會,成長為一名五星級志愿者,個人服務時長超過1500小時。陳曉生負責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大型志愿者活動20余項,組織志愿者參與活動超過10000人次,榮獲全國希望之星、學生年度人物等榮譽。
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期間,陳曉生從一個普通的志愿者,逐漸成長為志愿者組織的管理者、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
情系洱源,支援教育
陳曉生曾去云南省洱源縣暑期支教,當地基礎教育事業的支援需求始終讓他難以忘懷。本科畢業時,陳曉生選擇加入研究生支教團,擔任云南隊隊長再赴洱源二中。他充分發揚吃苦耐勞精神,主動彌補師資缺口,擔任3個班的數學老師,一年下來,累計教學授課576課時。
在陳曉生的180多個學生中,三分之二的學生有抄作業的陋習,他每天堅持與抄作業的學生逐一談話,終于扭轉學風,來提問的學生排到了辦公室門外,班級成績也躍升為年級第二,學生們因此稱他為“甲茲道”(白族話,較真的)老師。“甲茲道”老師帶領研支團獲得了大理青年五四獎章,這是研支團服務洱源以來榮獲的最高榮譽。
開課助學,志智雙扶
家庭困難的學生容易引起學業困難,陳曉生開設義務幫扶課堂,每天晚自習結束后為學生補弱拔尖,半年累計授課140余課時。文理分科時,由他輔導的學生考入實驗班的比例接近90%。
看到兩個學生為了省錢而合買一份葷菜時,陳曉生決定啟動家訪助學。他堅信學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幫助學生就是幫助一個家庭的未來。基于政府和學校的幫扶體系,陳曉生期望通過社會的重視和參與,給逆境中的學子帶來奮斗的精神動力。他聯合云南省希望工程發起助學,利用空余時間上山進村,收集困難學生家庭第一手資料,宣傳國家教育政策,家訪足跡遍及洱源三鄉六鎮,甚至到訪過洱源縣最為偏遠落后的西山鄉山區。
募錢過程不易,陳曉生定下每天向3個人推介助學項目的硬性任務,用自己的家訪見聞感動更多人,吸引各界社會工作者和交大師生70余人參與到扶貧扶志的事業中來。最終,陳曉生共募集助學金16.8萬元,結對資助困難學生28名,幫助2名學生重返課堂,被授予了希望工程實施三十周年的希望之星。
助農扶貧,青春建功
在家訪助學的過程中,陳曉生積極參與助農扶貧工作。他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幫助洱源地區進行農特產品推廣,帶貨銷售額達6萬余元。在陳曉生的倡導與鼓勵下,洱源的種植大戶積極出資參加助學,同時還為困難學生家長提供勞動崗位。
在洱源蘋果的創新營銷會上,陳曉生鼓勵大戶帶動小戶,發揮產業扶貧作用,讓村民們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蘋果樹,帶動周圍貧困農民25人種植蘋果樹3000余棵,幫助農民年增收20萬元,被洱源縣政府授予扶貧支教先進個人稱號。
服務結束返回上海交通大學繼續學習的陳曉生,依然惦記著洱源的學生,他積極牽線搭橋為洱源山區小學生捐贈衣物800余件。就讀期間,陳曉生仍堅持遠程運營助學項目,持續關注困境學子的生活與學習。
從希望學子到公益項目發起人,從交大志愿者,到支教人、扶貧人,陳曉生把小我融入大我,用自己的力量反哺社會,用實際的行動詮釋青年黨員志愿者的責任與擔當。
在談及自己的志愿經歷時,陳曉生說:“我把志愿者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專業,但這個專業永遠不會畢業,無論是在學校讀書,還是將來畢業工作,我都會飲水思源,繼續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爭取為社會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