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伶,女,重慶人,中共黨員,就讀于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攻讀理學碩士。自2015年參與志愿服務以來,她致力于扶貧助困,累計參與了近百項志愿服務行動,足跡遍布西部10個貧困鄉縣,支教超1600小時,受益學生8000余名,其相關志愿服務事跡得到了新華社、人民日報、半月談等媒體的報道。2021年周彥伶獲評重慶市“向上向善好青年”稱號。
一曲山歌縈繞啟程志愿青春
關于志愿支教,總有一些決定的瞬間可尋。周彥伶的志愿青春是從一次遠行開始的,2018年春,她隨團隊驅車7小時,到重慶巫溪縣龍臺中心希望小學,開展了一次公益支教。周彥伶為孩子們準備了一堂音樂課——《有趣的五句子山歌》。這場音樂課取材于大山。課堂上,她鼓勵孩子們改編歌詞,大膽創新。孩子們純凈天然的童聲,將歌曲唱得精彩紛呈。課堂結束,孩子們依然哼唱著山歌歡呼雀躍著。這堂課吸引了學校所有老師觀摩,校長點贊說,“這樣的課堂,太難得了。我們要向支教老師學習,鼓勵學生去創造!”
經過前期調研,周彥伶了解到山區學校缺乏美育教學資源和條件,為此她聯系團隊為學校捐贈了一批多媒體設備。孩子們看到電子屏,紛紛好奇地圍觀起來。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嘹亮的歌聲與他們破舊的書包、臟爛的衣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幕深深印在了周彥伶的眼里。臨行前,孩子們的歌聲還縈繞在山間,也唱進了周彥伶的心里。從此她在心里埋下了一顆志愿服務教育事業的決心。
雙向溫暖治愈支教亦是自教
2019年7月,周彥伶報名參加了西南大學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奔赴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服務。平果縣在廣西是個相對閉塞的窮困地區。當地讀書無用的陳舊觀念和資金困難的窘境,使得很多孩子輟學、失學。為解決這一棘手問題,初到支教地的周彥伶與伙伴們前往輟學學生家中了解情況并幫扶學生返學。
在走訪過程中,周彥伶發現一位小女孩(化名:小雪)跟隨奶奶在只有8平米的出租屋里,靠媽媽一人打工維持生計。“小雪,出來一下,和奶奶回家。”這樣的場景,在周彥伶小時候也曾經歷過,出于感同身受的驅使,她想用自己的溫暖,陪伴小雪愈合傷疤。為此,周彥伶默默關注著小雪的變化,并聯合社會力量,給予小雪每個月生活補貼。換季時,送去漂亮的衣服,新學期添置新文具...
“周姐姐,這件衣服好像公主,我很喜歡!”“周姐姐,我這次考了100分,全班第一呢”。兩年來,在周彥伶的支持和陪伴下,小雪平穩的度過了她的“至暗時刻”。看到小雪取得了優異成績,讓資助她的另一位“媽媽”感到了溫暖。
支教一次,自教一生,離開支教地后,小雪便成為了周彥伶一生的牽掛。她表示,關心每一位困境青少年是義不容辭的使命,更是她前行的初心。
支教期間,周彥伶從不放棄一個學生,對待自閉癥孩子,在每節課開始前,她都會給學生一本書安撫他的情緒;對待“差等生”,在課堂上她總會刻意的表揚,激勵學生。就是這樣的細致與耐心,周彥伶與團隊在支教地先后承擔了38個班級13個科目及社團的教學任務,累計授課達1600小時、覆蓋學生超6000人。
眾人拾柴火焰高逐夢路途不孤單
一次調研中,周彥伶了解到在自己身邊竟有近千名或因貧困、疾病、父母務工、隔代養育、親屬寄養、單親喪親、違法等系列問題導致陷入困境的青少年。看著孩子們登記在冊的信息,她發現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2020年,周彥伶聯合高校校友力量發起了“含弘班”助學計劃,走進廣西青少年空間開設“含弘課堂”,并聯合校友實地走訪社區困境青少年,解決致困問題,提供一對一的資助。同時,周彥伶帶領團隊在當地學校開設“含弘班”,將有學習困難、生活困難等實際問題的困境學生納入班級統一集中幫扶,通過定期給予成長陪伴和課業輔導,填補困境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失。“含弘班”助學計劃發起以來,累計提供了近五余元的資金支持,受益學生100余人。
志愿幫扶困境青少年期間,周彥伶最難以回答的是“老師,您下次還會來么?”的問題,最難以割舍的是孩子們真誠的挽留。為了繼續學業,她不得不離開。回到學校,周彥伶將自己的支教經歷進行分享,并不斷號召更多的有志青年關注困境青少年這個群體。依托學校“三下鄉”社會實踐,周彥伶先后帶領新生力量前往云南保山市昌寧縣、重慶市城口縣咸宜鎮等地圍繞困境青少年開展志愿服務,組織在校生為遠山的孩子們開展云支教。
在2021年暑假,周彥伶再次帶著大學生們來到重慶最邊遠的鄉鎮開設別樣的暑期班。在山間,她們和200名孩子度過了一個特殊的假期。活動結束時,周彥伶說:“這群孩子十分需要社會的關心和正確的教育引導,這場為愛奔赴的使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一生去奉獻。”為了這個夢,周彥伶表示要努力提升自我,將志愿精神堅守,讓微光凝聚成力量幫助更多的孩子,溫暖更多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