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正當時,應以一腔熱血,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人民和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尚小文選擇走出象牙塔服務基層。2020年8月,尚小文以西部計劃志愿者的身份,回到那個他的家鄉——貴州省從江縣,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段旅途。
上歹村,這里有尚小文很多的記憶。或是深夜為脫貧攻堅整理檔案,或是為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收集信息,或是為了村民農村新建宅基地審批申請,或是為解決村民反映問題走村串戶等等。從初入村寨時村民口中的“那個人”變成“小文”。一年多來,尚小文堅持吃住在村,把村民當做最大的依靠,切切實實做到了“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想老百姓所想,做老百姓所盼。每一項工作成績的取得都傾注了尚小文所有的汗水與真情。“事情是干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真正走進老百姓家里,才能知道他們需要你干什么,你能干什么”。尚小文的駐村生活就是兩點一線;村委、入戶、村委。每天早上起來就進村,挨家挨戶走訪,了解各家各戶的情況;貧困戶有幾戶?家庭人口有幾口?有幾個勞動力?在校生有幾個?是否有人外出務工?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尚小文在一步步走訪中得到回饋,并且快速存檔,為脫貧攻堅評估提供最有效的第一手材料。在苗族村寨,尚小文遭遇語言不通的溝通障礙,再加上剛參加深入一線的基層工作,如何展開工作他沒有一點頭緒。剛走訪入戶調查時,村民都不認識尚小文,陌生的面孔,一口普通話,所以很多村民都不配合他的工作,有時還將他拒之門外。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尚小文拉著村文書一起入戶,讓村文書幫忙介紹、翻譯,走一路,聽一路,記一路。
這是一條艱難的路途,尚小文走過后才切實感受到基層工作人員的辛苦,清楚認識到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不容易,更感動于駐村人員舍小家顧大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吃住在村的精神。同時,他明白,唯有勤奮、刻苦、好學,方能書寫青春絢麗華章!
用青春汗水,澆灌累累碩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分汗水一分喜悅。2021年初,國家出臺相關文件規定,農村村民新建房屋一律要嚴格審批,經過上級有關部門審核通過后才能建房。這可難倒了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們,特別是計劃在今年準備修建房屋的村民。針對這種情況,尚小文主動把申請工作攬下來。那是一段最忙的日子。早上根本不需要什么鬧鐘,村民會帶著戶口本、身份證與相關證件到村委把尚小文叫醒。他一個人登記、匯總、打印、上報,往往一坐下來就是一天,有時午飯都來不及吃,到了晚上還得查缺補漏,總是想著一次性把材料收集全,把相關手續辦理好,免得讓村民一趟趟跑冤枉路。當看到一棟棟新建房屋審批通過,一家家開始建新房,住新家,那是他最開心的日子。現在的尚小文走村入戶,老人小孩都會來一句:‘小文,小文來了啊,進家坐,吃飯了么’。實踐出真知,只有切實把老百姓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做,老百姓才會把你掛在心上,口上。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為積極響應國家大力發展產業,從江縣也因地制宜提出了發展百香果種植產業。上歹村海拔高度適宜,光照強度適中,特別適合發展百香果種植。尚小文向村長建議:動員村內在家有勞動力的人員,一起搞百香果種植產業。2021年底,上歹村‘菁見學堂’開啟百香果種植培訓。尚小文積極動員在家的村民進行系列培訓。他與村長分工明確,他通過上網尋找相關種植案例與種植技術,在課堂為大家講解其他縣鎮通過發展百香果種植實現脫貧致富的典型案例,激發大家對于百香果產業的積極性;村長通過技術講解,讓村民了解如何種植,帶領大家進入產業基地,實際為大家講解技術要點和種植技巧,村民更切實為發展百香果種植提高信心。2022年初,上歹村的種植面積就達到了五百多畝。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最偉大的書寫者。在近兩年的基層服務中,汗水褪去尚小文的稚氣,黝黑的皮膚使他變得更成熟。他以一腔青春熱血赴基層,書寫著新時代青春的絢麗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