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洪,女,苗族,中共黨員,現為西南交通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馬爾康分團團長,服務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第二中學校,擔任初二年級四個班的地理老師,負責支教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工作。
關于支教這件事
談到支教,必然要提到羅洪在上大學前的一段經歷。在高考結束的那個暑假,她接受了一個素未謀面的叔叔的5000元資助,并對叔叔承諾一定好好學習,將來盡己所能,回饋社會。所以,在大一剛進校的時候,羅洪就毫不猶豫地成為了一名青年志愿者。本科階段,她積極參與校內外志愿服務活動,服務時長超過400小時,服務人數超過1.5萬人次。在大二的時候,羅洪通過學姐的分享交流了解到研究生支教團的相關訊息,從那個時候開始,她便想著有一天也能到西部,用自己的經歷鼓勵更多跟她一樣來自山區的孩子們。幸運的是,羅洪在本科畢業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腳踏實地,扎根基層工作
羅洪擔任馬爾康市第二中學校初二年級4個班的地理老師,覆蓋學生人數超120人。她通過各方面不斷力學習、認真備課來保證課堂上每一分鐘的教學質量。羅洪耐心地為孩子們歸納重點知識,并打印出來分發給他們,用于課后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她認為,針對不同基礎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應該更多地教他們一些好的學習方法,讓成績更上一層樓;對于基礎稍微差的學生,首先應該做的是鞏固知識,為深入學習打好基礎。通過這半年的支教工作,羅洪成功從一名學生轉變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還收獲了孩子們的喜愛。她還上了人生中的第一堂公開課,得到教研組老師們的肯定。
從重慶的山區來到成都求學,羅洪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她也深知學習對于山區孩子們的重要性。所以,除了日常的教學以外,她也會利用課余時間給孩子們分享她的奮斗故事,激勵他們能夠通過努力,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去追逐不一樣的未來。
不忘初心,弘揚志愿精神
作為一名青年志愿者,羅洪始終堅持用實際行動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利用空閑時間在支教地積極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
在西南交通大學校團委的支持下,羅洪帶領團隊在支教學校開展“青春志愿行溫暖求學路”暖冬行動,為120余名家庭困難學生捐贈了羽絨服、棉鞋等御寒物資;她組織團隊面向支教地學生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主題團日活動,增強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育引導廣大中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她進駐支教地社區成為“五點半課堂”志愿者,在下午放學后為學生輔導作業,做孩子們的“臨時家長”,填補了因家長外出務工而無法監督孩子學習的“空檔期”;她還積極響應共青團馬爾康市委、馬爾康市紅十字會等單位的號召,參與了2021年馬爾康第九屆嘉絨鍋莊文化旅游節、馬爾康疫情防控“卡點”等志愿服務活動。
發揮特長,助力地方發展
羅洪有過從事新媒體的工作經歷。在支教地,她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長,負責起了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工作,負責學校大小型活動的新聞稿撰寫和微信推文編輯工作,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校情況,搭建起學校和家長溝通的“橋梁”。羅洪立足當地優秀的鄉土文化,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平臺向外傳播嘉絨文化,受到馬爾康市教育局的關注;在馬爾康市紅十字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上,她作為馬爾康市紅十字會的一員,宣讀大會相關文件精神,助力大會開展;在支教學校,她熱情、樂于助人,積極幫助學校老師解決工作學習中的問題,得到了老師們的贊揚。
心懷感恩,一路奮勇向前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羅洪說:“在馬爾康的這段日子,我收獲了很多。”從校園里一聲聲“羅老師好”,到教師節寫滿祝福的紙條和上課前的藏語歌聲,再到被孩子們一直惦記并送上當地的美食,她感謝孩子們帶給她的一個又一個感動。從不熟悉到熟悉,支教學校的老師們會在周末帶羅洪去探索當地的美食和文化特色,也會邀請她參加英語沙龍,下鄉感受馬爾康的鄉村風光。這些溫暖和感動激勵著她奮勇向前,讓這一年不留遺憾。
在來到馬爾康之前,羅洪總覺得一年的時間好長好長。現在她才發現,時間過得好快。她開始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帶給孩子們的太少,更害怕離開他們。一年不長,但終生難忘。羅洪知道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她還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實事,哪怕只要有一個學生在她的影響下變得越來越優秀,她都會覺得這一年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