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西部計劃是怎么樣的體驗?帶著這份疑惑,周天威于2019年來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縣,開啟了為期三年的西部計劃志愿服務。
在鄉鎮:用行用情做好群眾“所需”
2019年9月,周天威來到了融水縣洞頭鎮。當時正值脫貧攻堅重要年份,服務于洞頭鎮就業社保服務中心的他,得益于在來賓日報幾個月的工作經歷,明白在相對落后地區及手頭資源相對欠缺的情況下,“工作+新聞”模式是當前最務實、最行之有效的宣傳途徑。他決定積極投身于基層的宣傳報道工作中。
勤于“行”,樂于“情”,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淀多少真情。這一年,周天威的足跡遍及洞頭鎮七個行政村,從高安村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廚師培訓班開啟,到在六進村、洞頭村了解田螺種養合作社扶貧車間索緒罩生產情況,再到深入融水縣志興種養專業合作社了解靈芝發展情況……他仔細采訪認真整理打磨文字。他知道,筆下書寫的并不是一些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在傳遞溫情,是一股力量。這一年,周天威撰寫并發表的新聞宣傳稿件幾十篇。漸漸地,周天威的新聞宣傳報道工作不僅得到領導同事的認可,也得到了群眾的肯定。看到新聞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扶貧車間的產品,并對扶貧車間的產品有促進作用,他十分欣慰。
在縣城:用腦用心辦好每一件“小事”
2020年8月,周天威來到融水縣縣委辦公室,開啟了為期兩年的志愿服務。
對他而言,縣城與鄉鎮的工作是大相徑庭的。在鄉鎮,更多地是面對面、心貼心地交流溝通,更多地采用群眾喜聞樂見地方式來增進與群眾的情感,從而更好地為群眾服務。而在縣城,更多地是用一張“電話網”的方式與其他部門的交流。而對于溝通交流語言能力較弱的他來說,工作起來困難重重。
在志愿服務方面,周天威遇到了一些阻礙。面對不同鄉鎮、侗苗瑤族等風俗文化差異、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孩子,曾讓周天威一度亂了章法。有一段時間,他陷入了迷惘狀態,迷失了自己。是單位同事及團縣委的小伙伴一直指導和鼓勵著他。周天威改變了工作的思路,他決定做好前期調研,先了解好各個學生的性格和所在年級,再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漸漸地,周天威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慢慢地重燃起工作的激情,又信心滿滿地投入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工作之中。
獲得“雙向體驗”:付出總能得到“回報”
每每看到扶貧車間(融水志興種養專業合作社)日漸向好、脫貧戶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時,在西部計劃總結會上,當看到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孩子歡樂地叫他“周老師”時,周天威表示,之前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融水的三年中,周天威嘗到了清熱解毒的“牛癟湯”,吃到了可做零食的“炒蟋蟀”,品到了正宗的融水“米漏”……
這三年的青春印記彌足珍貴,周天威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畢業生來到西部服務于基層,揮灑青春,奉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