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怎么樣?生活還順利嗎?……”幾乎每個周末,廣西志愿者指導中心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長、廣西炭火行動助學志愿者協會榮譽會長黃加榮都會給協會資助過的對象打電話,詢問近期的生活情況。“大多數受資助對象曾經是農村留守兒童,如今雖然已參加工作,但還需要關心。”黃加榮說。
“我畢業后就到了農村做青年志愿者,希望能為西部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2011年,大學畢業的黃加榮沒有選擇廣東的高薪工作,而是響應團中央的號召,成為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來到廣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開展志愿服務。他回憶,“當時父母很不理解我的選擇,但我認為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可以更好地歷練自己。只要有志氣,一定能在鄉村發展中找到用武之地。”
背上行囊,黃加榮就這樣來到了廣西農村。參加西部計劃期間,黃加榮最關心的是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他走訪了廣西貧困山區50多個鄉鎮200多個村寨的300多所學校,志愿服務時長達1.6萬多小時。
“有一次去貧困學生家做家訪,看到的是破舊的房子。小孩的父親早年因意外去世,母親也改嫁,她只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我問她想不想媽媽,她倔強地說不想。”黃加榮說,孩子的眼神讓他很揪心,他想幫幫這些孩子,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在團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和廣西青聯的幫助下,黃加榮成立了廣西炭火行動助學志愿者協會,開展扶貧濟困、關愛留守兒童等項目和活動,爭取各類資金近500萬元,惠及1萬多名少數民族留守兒童。
黃加榮在走訪時發現,很多山區留守兒童每天都要摸黑走山路上學,非常危險。于是,他發起上學路上“護身鎧”項目,在愛心企業的資助下,為孩子們發放應急藥包、手電筒、防滑靴等裝備。
2013年10月,黃加榮面臨著服務期結束再就業,在家人的再三要求下,他回到廣州工作。但僅僅4個月后,他再次辭職,回到了廣西,考取了基層公務員,并繼續堅持運營炭火行動助學志愿者協會。“我一直掛念著資助過的孩子們,心里總是放不下。而且相對于廣東,廣西的鄉村發展更缺人才,更需要我們貢獻力量。”黃加榮說。
2018年3月,黃加榮報名成為團廣西壯族自治區委派駐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保安鄉平浪村第一書記。“從志愿者變成發展第一責任人,以前是幫助別人,如今是自己幫自己,擔子更重了。”黃加榮說。
黃加榮所駐的平浪村位于石漠化地區,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產業基礎十分薄弱,村子里居住壯、瑤、漢等多民族群眾,2015年貧困發生率高達23%,黃加榮剛到這個村時,整個村集體收入只有2萬元。“駐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情況。我走遍了全村24個屯所有農戶。”村子里山路難走,山石嶙峋,黃加榮的鞋子都磨破了好幾雙。
經過調研,黃加榮認為平浪村山多地少,肉牛養殖是產業發展的突破口。乘著縣里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的東風,黃加榮聯合村里的致富能手,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打造了一個大型肉牛養殖場。之后通過自主發展、入股經營、村企共建等方式,村集體產業從單一的肉牛養殖發展為“肉牛養殖、蜜蜂養殖、油茶種植、野生毛葡萄種植、鄉村旅游”的“長中短期”多元化發展格局。
駐村期間,黃加榮為平浪村爭取鄉村公路、太陽能路燈、集中供水等項目,整合各類扶持資金1500多萬元。短短3年,村集體經濟資金從2萬元增長到近50萬元。2020年,平浪村實現整村脫貧。黃加榮說:“作為脫貧攻堅偉大斗爭的親歷者,我感到無上光榮。”
“雖然我已離開平浪村,但仍在關注、支持平浪村的鄉村振興工作,還通過社交平臺幫助農戶銷售蜂蜜等農產品。”黃加榮說,“我現在的主要工作是負責西部計劃在廣西的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新區‘廣西青空間’的建設、廣西青年志愿者行動等,我將在新舞臺上繼續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