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升,中共黨員,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華南師范大學第20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曾獲得“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西藏專項優秀志愿者”等榮譽稱號。
2018年7月,何智升成為華南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中的一員,和他的隊友趙夢龍、丘錦添、唐利一起,背起行囊前往西藏昌都。
何智升從小到大都在廣州生活,青藏高原是他一直向往的地方,而能夠在雪域之上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開辟華南師大研支團在西藏昌都的新服務點,這本身就是極其有意義的事情。
赴西藏支教初期,何智升與志愿者隊友們的身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適,從感冒嘔吐到病毒性皰疹,再到病毒性面部神經炎……
高原的初體驗和生病的痛苦,讓何智升和他的隊友們開始逐漸意識到當地孩子較為缺乏對農牧區常見傳染病的正確認識,他們開始對這一現狀進行反思。
在經過調研分析之后,何智升和他的隊友們開始群策群力。經過多番籌劃后,在華南師大校團委、校醫院、昌都團市委、昌都市卡若區疾控中心等眾多單位的幫助下,志愿者們忙活了將近5個月,《再見!傳染病小怪獸》誕生了。
這是一本涵蓋肺結核、紅眼病、包蟲病、痄腮炎、病毒性肝炎等農牧區常見的疾病預防繪本,也是西藏昌都地區第一本面向農牧區青少年的藏漢雙語彩色繪本。
研支團志愿者們還根據學生們的反饋,在多番總結歸納后,為這本彩色繪本設計出與之配套的健康課堂。這一經實踐研發的健康課堂涵蓋課堂演講、健康知識彩繪、分組競答比賽等眾多內容,符合當地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令當地學生喜聞樂見。
在昌都市達野完小開展“再見!傳染病小怪獸”活動,帶學生閱讀繪本、進行彩繪活動
在團昌都市委及當地疾控中心的支持下,華南師大研支團與深圳市慈緣基金會等愛心機構發起公開募捐,他們籌得足夠的活動啟動資金,將這本彩色繪本與配套的健康課堂帶到昌都市卡若區、察雅縣、類烏齊縣等7個縣區。迄今經過三屆研支團的努力,已經使得超過5000名當地農牧民子女受益。
如今談及此事,何智升仍十分感慨,“這個繪本及后續配套的健康課堂不是我一個人的成果,是集體的成果,得到了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幫助的成果,也是志愿者們持之以恒接力的成果。我為自己能夠是研支團一員而感到榮幸。”
剛到服務地,特殊學校的校長告訴研支團的志愿者們:“我們特校的孩子們周六沒課的時候,都只能夠在操場上閑逛,其實我們還是希望能夠給孩子們周末上些拓展課程,這也有益于他們的身心健康。”
能不能讓中學生志愿者去幫助特殊學校的孩子,帶領他們過快樂且安全的周末呢?
于是,志愿者們在支教學校昌都市卡若區第二初級中學的支持下,籌建以初一、初二年級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志愿服務分隊,并帶領經過培訓的學生們投入到周末的特殊學校志愿服務當中。
在開展特殊學校的志愿服務的過程中,研支團會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設置不同的課程——比如,對啟聰班的孩子,則以剪紙彩繪、趣味運動會、橡皮泥捏制、刮畫手工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們獲得參與感,在活動當中體會快樂;而對啟智班的學生,則是根據特校老師們的建議,帶領他們清洗個人的衣服。
在為特殊學校學生服務的過程中,這些參與服務的小志愿者們非但熱情不減,反而更愿意承擔起較為繁瑣困難的任務。
小志愿者銀巴拉姆在洗衣服時,將手套主動讓給隊友,而毅然將手插入水溫接近零度的水中。何智升走過去問她,“不怕冷嗎?”
她抬頭和何老師說,“想到這群小朋友下周不會穿著臟兮兮的衣服,而是都穿著干干凈凈的衣服在敞亮的大教室里上課,我就覺得挺開心的。”
常常有小志愿者們和何智升說:“老師,你看我們來了以后,這群小朋友多開心”。
每當這時,何智升總會給孩子們講起故事,講因為有“苞谷種子紅軍種,苞谷棒棒窮人搬”,才會有“群眾們緊緊握住紅軍手”的《十送紅軍》的故事。
“與傳播知識同樣重要的是,我們盡己所能地為當地的孩子們播撒下了一顆懂得感恩的種子。”
為了讓當地藏族孩子們能夠增長見識、了解高原以外的世界,何智升為200余名當地學生一一配對了華南師大文學院的大哥哥大姐姐們。這群遠在廣州的大學生們每隔一個月就會和藏族學生們通信一次,還會在信中捎上護手霜、零食、課外書、鑰匙扣等各種各樣的小禮物。
而孩子們除了歡呼雀躍以外,還會紛紛往給哥哥姐姐們寄去的信封中放入藏族娃娃的小雕塑、當地的特色零食、他們所喜愛的明星卡片。
何智升半開玩笑地跟學生們講:“你們這樣寄過去就要超重”,孩子們卻急切地說道:“老師,您一定要把我們給哥哥姐姐的禮物寄到他們手上!”
在西藏昌都支教結束的前一夜,學生們為何智升和其他研支團志愿者們準備了當地最高的禮節——他們自發地排好隊,輪流到講臺上為老師們獻上哈達。
西藏昌都的機場在八宿縣的邦達鎮,距離支教地點卡若二中136公里。那天,何智升和隊友凌晨便起床出發前往機場,卻發現門口等待著和他平時關系很好的兩個學生,四郎扎西和益西桑布。這兩位孩子特意調好鬧鐘,一大早便在校門口等候,只為了與志愿者老師相擁道別。
而剛到西藏昌都時,何智升總會給孩子們講授一些覺得他們理所應當懂的內容,“中華上下五千年”、“端午節的起源”、“磁力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可是每次提及這些時,眼里看到的,只是來自農牧民家庭的孩子們似懂非懂的點頭、那疑惑而茫然的眼神,還有表示抱歉的摸頭與禮貌的微笑。
于是,何智升和他的隊友們從2018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開始,每個周末堅持用一天的時間,走進昌都市第一兒童福利院與昌都市卡若區第二初級中學,去帶孩子們學習他們之前未曾接觸過的人文歷史、科學技術課程。
當孩子們對照著航空模型說明書,拼出一臺飛機模型時;當孩子們根據老師指導,在野外采集到反映當地水陸變遷的石頭時;當孩子們自己組裝好風能小車了解風電轉換時;當孩子們通過模擬考古的教具發掘出恐龍模型時;當孩子們露出歡快的笑臉時……
在昌都的點點滴滴,讓研支團志愿者們明白,要推動當地素質教育發展有多么不容易。但是縱然艱苦,何智升和他的隊友們也愿意努力做孩子們的筑夢者。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何智升主動報名參加校團委組織的華南師大青年戰疫云支教隊,為身處抗擊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子女們進行“一對一”的線上陪伴輔導服務。
在學生小陳眼里,何智升就是一個可以一起玩,一起打鬧的大哥哥。何智升會叫剛剪完頭發的小陳“小光頭”,而小陳也會親切地回敬他“大菠蘿頭”。
在線上輔導的過程中,何智升發現小陳對課外的知識非常感興趣,有著極強的動手能力。何智升根據在昌都支教時期為學生開展“七彩課堂”的經驗,為小陳寄去了許多實驗材料,從地震預警儀模型制作到雙引擎飛機模型設計,從自制乒乓球發球機到制作明輪船……在疫情停課期間,何智升總共為小陳設計了40余門涵蓋人文歷史、科學實驗內容的趣味課程。
來自中山三院的陳醫生評價他的服務說:“孩子很喜歡何老師的課,有人幫我們這個‘雙醫家庭’照顧孩子,讓我們有了更好的狀態投入到醫護工作當中。”
復課之后,何智升和小陳一家仍舊保持著聯系,無論是在校運會上獲得跳繩比賽第一名,還是在班級當上語文課代表,或是期末考試考得好成績,小陳都會第一時間撥通視頻電話與何智升進行分享。
在何智升看來,亦師亦友便是最好的關系。相比起學生們畢恭畢敬地稱呼他為“何老師”,他更喜歡聽到孩子們稱他一聲“升哥”“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