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這是一千多年前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所提出來的問題,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答案。而今天,7月19日,跟隨著浙江海洋大學東海科學技術學院“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黨史學習實踐團前往馬岱博物館,同行的我在這一次的參觀學習中找到了我自己的答案。
千年歷史
我從哪里來?在踏入馬岱博物館的第一層后,我的內心便浮上了答案。看似街道的展廳里,陳放著來自六千多年前遠古先民用的器具,用于獵漁的石鏃、用于谷物生產的石犁、用于紡織的尖頭小棒......這些磨損甚至破舊的歷史印記,經歷整整六千年的光陰,躺在這里向我們傾訴千年前的故事,這也解答了我關于“我們從哪里來”的疑問。
我們從數千年前的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文明而來,經歷了六千多年的光陰,在這片大地上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字,建立了自己的城邦,演繹著我們自己的璀璨文化。在這千年的時光當中,我們曾因文明存亡與雅利安人大戰淮陰之地,我們曾經和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他們共同創立了軸星時代,我們曾與羅馬帝國壓住了地球的分量。而在西方邁進黑暗的中世紀時,我們正走向光明的百年盛世。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我們一直在前進,跨過風雨、戰亂、停滯和饑荒,但這些都不足以讓我們從歷史長河中流逝,反而使我們的歷史積淀更為厚重,而這些文物便是那段歲月最好的證明。
璀璨文化
我是誰?拾階而上,我懷著好奇和探索之情走進博物館的第一層。在這里,我看到了古代名家揮筆灑墨,游云驚龍的書法佳作;我看到了平民百姓用于脫殼磨谷,黃砂巖質的石磨盤;我看到了慈母手中一針一線,憨厚可掬的虎頭鞋......這里的一切都帶著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烙印,這不是任何人可以占為己有的,這里的一切都是我們身份獨一無二的證明。
文化是整個民族過去的“投影”,在千年的時光中,我們有著朗朗上口的唐詩、悲憤難耐的宋詞,甚至于抑郁寡歡的元曲,我們的文學聞名中外,我們的字體獨步天下,我們歷史的成就揚名千里,我們的文明源遠流長。我們的文化在這片大地上沉沉浮浮,歷久彌新,這字、這詩詞、這犁、這服飾,都凝聚著我們民族的勤勞苦干的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砥礪前行
我要到哪里去?沉浸在多媒體放映廳的影片中,我的思緒漂浮,看著身邊老人斑白的頭發和蒼老的臉龐,在影片中鮮艷的黨旗的映照下,他眼眶中的淚光令我動容。180年前,舟山定海,英國人用大炮轟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迫使著我們卷入了近代化的浪潮之中。我們跌跌撞撞,摸爬滾打地探索才勉強地站穩了身姿。而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壓迫下,仍有一批有志之士挺身而出,以生命扛起時代的大旗。他們發奮圖強,頑強拼搏,將我們的國家在那個混亂的時代中拯救出來。
也正是他們帶領著中國人民建立起新中國,成為國際舞臺上不可或缺的一員。但這一切就足夠了嘛?我們才剛剛邁入小康社會,我們的國家才渡過70個春秋,我們的科技在許多方面還落后于國外,我們還在追尋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還在路上。雖然這條路看似艱難,但我們依舊保持自信,這是是對中國共產黨的自信,更是對人民的自信。
回望歷史,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古人帶給我們的技術,更是他們不斷摸索,敢于吃苦的精神。費孝通先生曾說:“我們不但要在個人的今昔之間筑通橋梁,而且在社會的世代之間也得筑通橋梁。”從古至今,無數的挫折與苦難都沒能擊垮我們,生生不息,代代薪火相傳,才有了當今的中國。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做的就是接過先人的火炬,將這一份精神永久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