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喧鬧的蟬鳴啊,映紅天空的晚霞啊,整個七月的回憶,都唱成這首歌啦。”
我感受夜里吹來的涼風,填補了每一頁教案的留白,我看見迎面走來的每一張笑臉,躍動了我心中每一詞一句的音符。你們的小紅花,我們的小紅花,2021年7月,和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赴涇縣“書香沁,支教情”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一起,這份愛與溫暖、感動與責任、收獲與成長的支教之行,許多治愈,許多珍貴。
留守不留置,抱有感動在心中
從師大到稼祥,我的內心是忐忑的。
第一次站上講臺,第一次被孩子們稱呼為“老師”,第一次接觸到“留守兒童”這樣一個敏感又陌生的群體,這么多有關“第一次”的顧慮,卻在我初次見到孩子們的那一刻,煙消云散了。
“老師,他們都是我們班的!”“老師,你們什么時候到我們班級來上課呀?”就這樣圍著,笑著,來到稼祥的第一天,好像是孩子們領著我們,適應了這個天空很藍、白云很柔、出門就有笑臉、迎面就是暖風的新環境,他們自信、陽光,向我們毫無保留地展示著他們生活的小小世界。
在這短短十幾天的相處過程中,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更像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沒有留意的遮掩與避諱,沒有刻意的試探與推動。或許是調研回來驚喜地發現壓在電腦下的小紙條的一刻,或許是放學鈴響抬頭看見辦公室門口喊你吃飯的小腦袋的一刻,又或許聽著孩子像個大人一樣叮囑少吃零食多吃飯的一刻,我們與孩子們的心靈距離,好像是在某一瞬間,突然拉近的。
“晨晨姐姐你知道嗎,我這十年以來見到媽媽的次數一只手都能數得完。”在食堂吃飯的間隙,一個七年級的孩子突然對我說。突然聽到這樣的話,我也愣住了,一時間心疼和不知所措的情緒,在我的心中又梗又澀。“我現在和爸爸住在一起,放暑假了就可以回家看外婆啦!”抬頭迎上孩子燦爛天真的笑眼,有一瞬間,有一種被孩子安慰到、治愈到的感覺,“留守”的他們雖然缺少親情的陪伴,但孩子們對生活的熱忱和對美好的期盼卻好像從未“留置”。我們的小紅花,在多明媚地向陽生長啊!
來到稼祥中學的第二天,我給孩子們上了一堂書信品讀課,在課程的末尾,孩子們通過手寫書信的形式表白自己、表白生活,將孩子們的書信收上來后,這些質樸、純真的文字又一次讓我動容了。一個孩子寫道:“我想表白自己,也要向明月和晨曦表白,你們把美好的一切灑落人間,我在你們的輝映下,仿佛被洗禮,生活變得如此美麗。”還有孩子這樣寫:“不要難過啦,想一想周末就可以和媽媽一起看電影啦,期待好久終于要實現啦!”孩子們對生活處處的真情告白,他們的樂趣,有帥氣耀眼的明星,有作為“干飯人”的小小滿足,有揣測閨蜜小心思的幸福的煩惱,每一點快樂,都讓我們相信,孩子們是多么溫柔又細膩,而他們的未來,又是多么燦爛與明朗。
我想,從稼祥回來之后,“留守兒童”這個曾經讓我感到陌生而局促的詞匯,再提起,會有溫度和感動在胸中。
育教不管教,關心關懷是箴言
提到教育,我們總說要做一名有溫度有情懷的教育工作者。站上講臺,成為一名老師,就有了用生命影響生命的責任與擔當。
在稼祥,當我對上孩子們認真又清澈的眼神,當我感受到孩子們的依賴與信任時,這種責任,格外炙熱。
用什么樣的態度影響孩子,給孩子們做什么樣的正向引導,對還是大二學生的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天然的課題與挑戰。
在進行稼祥中學黨員教師專項采訪的過程中,副校長葉敏的回答給了我莫大的感悟和啟發。“不論成績品性、不論年齡家庭,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一視同仁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站在他們未來成人成才、成為社會角色的角度充分考量。”說這句話的同時,我看到老師眼里閃爍的堅定的光芒,我知道,最灼熱的那一部分,叫做責任。
作為老師,在幫助孩子們解決問題時,存在的問題不應該是核心,孩子也不應該作為老師與家長的中間方,用心關懷,用愛考量,這就是所謂的“育教”而不是“管教”。
關心關懷實關注,善聽明信真育教,有了在支教過程中真聽、真感受的經歷,我們心中的那一朵小紅花,也能沿著期許的方向,一路盛開。
“笑與淚都由愛更迭,揮手不再代表告別,從此帶著這朵花,走到哪里都不害怕。”
時光稍迅,感動很長。為期十三天的支教生活畫上了句號,這個夏天的感動卻久久地留下。你們的小紅花,我們的小紅花,只盼笑容,只迎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