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切身感受“非遺”魅力,7月15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拾遺”志愿服務隊如期開展“承遺風古韻,傳文化薪火”荊州非遺項目第一站。走過高高的門檻,踏過斑駁的古磚。從這一步開始,我們就進入了在歷史畫卷上被濃墨重彩描繪的荊州古城。觸摸有歲月痕跡的墻磚,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的深厚底蘊等待著我們去尋找。
在實踐活動中,我們注意到,無論是關注度較高的楚繡還是面臨失傳危機的楚式漆器、楚式斫琴,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都普遍面臨著困窘的生存狀況。首先是老一輩的傳承者的老齡化,傳承意志的淡漠與傳承物的歷史性使新一輩的傳承者無傳承意愿,傳承的對接出現(xiàn)了空白。其次,現(xiàn)代化的生活環(huán)境與“非遺”自身的古樸綿長有所背離,受眾的思想更是向現(xiàn)代化靠攏,對傳統(tǒng)的“非遺”技藝興致寥寥。
事實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歷史洪流的打磨與篩選從而留存下來的精品,從現(xiàn)世意義上來說,“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是文明城市建設的一種標志;從時代意義上來說,存留至今必然有著普世價值,對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有著積極意義;從民族意義上來說,跟隨華夏子孫發(fā)展綿延至今,存在本身就是對華夏歷史記憶的一種書寫與保存,這樣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所有人的關注與保護。
我們在荊州博物館考察學習時,重點關注了楚式漆器髹飾技藝。我們有機會參與嘗試做漆器的第一步——拉坯環(huán)節(jié)。特制的陶土整齊碼放在工具箱上,我們跟隨著老師的教學“訓練”手下的陶土。我將泥團放于車面的圓心部位,轉動轆轤的同時用雙手以相反的力把泥團把握在圓心之中,光是協(xié)調好這一步驟就耗費我大部分心血,還是老師手把手教導才學會將泥團控住在我自己的手中。然后就是給泥團揉捏造型,用雙手把泥團反復幾次上下托拉,才給做出一個基本雛形。
一個最簡單的拉坯形成步驟就如此繁瑣和細致,我們不難想象古代工匠在生產條件遠遠不如今天的情況下,依然創(chuàng)造出如此精美的工藝品是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經歷自己動手實踐后,再看著一件件精美的漆器被安置在透明的櫥窗里,暖黃的光打在漆器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我仿佛置身它們的生產過程中,親眼見證他們的拉坯、燒制、上釉等工序。我打量著它們,它們似乎也在觀察我。這是跨越時空距離的“交流”,這是現(xiàn)代價值觀念與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相碰撞。作為青春代表的我們,借此機會走近“非遺”,學習“非遺”,切身感受荊楚文化魅力,同時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尋找更多的解決方法。
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地和“保護”一詞連用時,從本質上就說明了它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會有產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如果非遺自身沒有足夠強的生命力維持發(fā)展,那必然會走向消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形的價值更加重要,它包含著獨特的意義、情感和思維方式,蘊藏著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保留著民族文化形成的原生狀態(tài)。
“非遺”保護并不是一時之事,它需要我們的持續(xù)關注,也需要我們在今后的實踐中投以更多的目光。關于“非遺”保護,我們剛剛出發(fā),也將會一直持續(xù)。期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的行動下放出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