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盛夏,涌動著蟬鳴和熱浪。身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我們,應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7月12日,瓦藍的天空下,懷揣著興奮與緊張的心情,我同一群來自不同專業卻志趣相同的小伙伴們,正式踏上了探尋恭城月柿發展之路的征途。
懷著敬畏之心,我們踏入了此次活動的目的地--桂林市恭城縣蓮花鎮。這片土地上生長著的柿子樹,是恭城勞動人民的心血結晶。經過一路的舟車勞頓,我們終于來到了此次恭城之旅的第一站:中國月柿博物館和月柿博覽園。在講解員的介紹下,我對月柿的故事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在對恭城月柿進行了初步了解后,我心中更是充滿了對這座城市發展的好奇,迫不及待地想探索心中所惑。傍晚,在無限疑問答案探索的遨游中,我進入了夢鄉。
每個地方建筑,都蘊含著它飽滿且不為人知的故事,經歷風吹雨淋日曬的古建筑,都見證著這里一代代勞動人民的奮斗歷程。隔日早晨,我們鼓足干勁到實地去進行考察。在當地村落村支書的帶領下,我們走訪了當地的果農。在與果農的交談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柿子給恭城所帶來的財富。在回去住所的路上,我不禁被當地的發展深深所震撼。在發展月柿產業以后,當地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老舊的房屋都被翻新成一棟棟小洋樓。依托月柿特色景觀,當地的村民還辦起了農家樂,民宿等旅游業。當地村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人流的不斷涌入讓人們記住這屬于恭城獨特的“月柿”記憶。
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別有一番韻味的風雨橋是當地特有的建筑。映入我們眼簾的還有一幢幢具有鄉村風情的精致別墅式樓房,正錯落有致地聳立在美麗的平江河兩邊。河上風雨橋、滾水壩及兩岸翠柳形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風雨橋的瑤族文化和許許多多中華文化一樣,雖然經歷了多個朝代的更替,但依然風韻猶存。這些民族優秀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資本,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展現出中華文化之美。
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往往不是單一存在的。恭城的特色既有月柿,還有油茶。月柿與油茶相互襯托,才有了如今恭城的名氣。近些年來,隨著到恭城旅游的人增多,恭城油茶更是名聲鵲起,芳名遠播。有幸在當地村民的熱情邀請下,我們品嘗到了當地的油茶,并且還親身體驗過了一把打油茶的癮。油茶的滋味可謂一絕:進口后初覺是茶葉的清苦,過后便是甘醇鮮香,令人回味無窮。一鍋茶水被飲完后,還可以向鍋內摻入清水熬煮,如此重復熬煮可達五六鍋。這樣油茶一鍋一鍋煮下來,感覺味道已沒有先前的濃烈,這正應驗了油茶的“一杯苦、二杯呷(澀)、三杯四杯好油茶”之說。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實踐活動最后的日子里,我們一同參觀了烈士博物館。在這里,我們同帶隊老師一起宣讀入黨宣言。’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溫暖的陽光灑在身上,此時斑駁樹影下正映出烈士碑上醒目的字眼“革命先輩永垂不朽”,令我感慨萬分。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又加深了對現在美好生活的珍惜,我誓做祖國的棟梁,振興中華,再創輝煌!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更應該牢記使命,發揚黨艱苦奮斗的精神。
三天兩夜的社會實踐時間,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當地熱情純樸的村民,烈日下肆意揮灑的汗水,與小伙伴們的歡聲笑語,都將成為我三下鄉記憶中最美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