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責無旁貸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此種思想道德教育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努力營造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讓大學生們以實際行動為老人家送溫暖、獻愛心,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貢獻青春力量。空巢老人群體擴大,此次實踐活動針對在社會極速發展下的特殊群體,我們愛不單行服務組代表錦州醫科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在目的地凌源市楊杖子中心養老院和周邊地方養老院開展了為期兩周的三下鄉實踐活動,旨在養老敬老,懂老愛老,為孤獨的老人們帶去青春的朝氣和濃濃的關心。養老院暖夕陽之行并非夏日限定,而是來日方長。
去敬老院慰問主要原因是關心老人還是應該從身邊做起,我們身邊就有老人,在許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棲息之所。而現在,許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動走進了敬老院。他們有的以前是教師、工程師、干部,也有藝術工作者。選擇敬老院,因為子女工作忙、家里樓層高、沒人陪自己聊天;更因為在這里與同齡人朝夕相伴,共同的興趣愛好,相近的人生觀念,讓他們更能感到夕陽無限好。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原因。其實對于農村老人去養老院,大多數都是在于贍養問題和傳統觀念的改變,孤獨無奈成為了晚年的描述。
熱情洋溢的心臟懷揣感動世界的夢想
烈日炎炎像極了我們似火的熱情,我們分成了四個小組,前往不同的房間慰問不同的代養老人。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還顯得很拘謹,但個別活躍性格開朗外向的學生十分熱情帶動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癡呆癥等等,隊友們也耐著心和他們聊天,幫老人整理衣物,擦拭家具,聽老人講自己的過去,也與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園生活。還為老人們表演了小節目,讓這些在孤獨中生活著的老人又一次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平時嬌生慣養的我們,走出校園來到社會,走進老人。把老人當作朋友-樣聊天,聽老人們的事跡是如此的著迷。我們用自己平時的零花錢給老人們買了些許水果,禮雖輕但情誼永恒,相處的每一幕都深深印在我心里。
圖為實踐隊成員詢問老人們的身體情況,耐心交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梁馨月攝
將心比心記心間,感恩感動駐身邊
現在有人說,養老是積德的產業。對于需要社會保障的老年群體固然是好的,但是對于大部分人在養老院度過晚年也是生活生活所迫。老人同樣是一個需要關心的群體,其實老人最怕的就是孤單,本來兒女成群,充滿歡聲笑語的家,一下變得孤單、冷冷清清,這樣的落差,往往讓老人難以接受,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離開家,去外地打拼賺錢,留下了很多的孤寡老人,很多時候老人都會說沒有關系,我很好。我一直記得這樣一個廣告語“老爸的謊言,你的聽得出來嗎?”我想,孤寡老人的問題只要社會上的人都盡那么小小的一份薄力,可能在我們看來這份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對于他們來說,這是巨大的。常常電話溝通溝通,放假了就回去看看,偶爾給老人買點東西,不要輕信老人的“我很好”,學會關心尊重身邊的老人。
“人老了,不中用了”,這是我在養老院中聽過最多的一句話。透露出多少辛酸和無奈,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下降,他們害怕孤獨,害怕死亡,更加渴望享受天倫之樂,安度晚年,幸福余生。
想想我們自己,世界上缺少真的感同身受。我們每個人都渴望長大,但是同時又害怕衰老,我們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又開始漸漸厭煩他們的年老,偶爾翻出一張父母年輕時的照片,你甚至會驚訝,原來他們也曾經歷過風華正茂,誰不是從那個貪玩幼稚的年月,一步步走過來的。不要忘了我們的父母曾經也是緊跟時代潮流的青年,是因為有了我們,他們才愿意放棄過去的那個自己,所以當我們的父母老了,搞不懂網絡和社交的時候,要對他們多一點耐心,多帶帶他們認識這個如今對于他們來說有點陌生的世界,畢竟當年,他們也曾沒有任何怨言的把這個陌生的世界教給了你。
學會換位思考,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父母,善待未來的自己。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感慨頗深也收益終身,愿我們都能關愛老人,傳遞生命的善意,以愛之名,傳遞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