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國家“三下鄉”的號召,百萬青年大學生“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發一點光,不必等待炬火”,下鄉村,進學校,參與到廣泛的基層教育當中去。于他們而言,當務之急便是耕耘知識:撒下道德的種子,燃起科學的火花。
當然,對于支教學校的孩子們而言,這群來自遠方的人,都是才學淵博而童心未泯的大朋友。他們尊重自己的想法,呵護自己的心靈。支教工作者們,既要為人師表,豎教者之尊,立師者之道,又要與孩子們打成一片,用博愛灌注孩子稚嫩的心靈之花。
因此,支教工作者必須學會如何把握亦師亦友的尺度,學會用愛的張力,撐起支教的廣度。德善兼備其里,博學多識其外。常言道,“知識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科學”,師者,當和藹可親,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胸懷大愛,然后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認為,陶行知先生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對支教教師面對學生時的態度的最好詮釋。
“捧著一顆心來”
支教工作者,要先帶著一顆童心來。
初次參與支教和多次參與支教的老師,他們最大的區別,不在于知識傳授能力的高低,而在于面對孩子的態度。初次參與支教的老師,會先入為主,認為要傳授知識,必先樹立威嚴。殊不知,把愛帶給每位學生,才是支教老師的首要任務。鄉村孩子的自尊心,猶如花朵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很美妙,也很脆弱。支教工作者,不要做學生生活中突兀的闖入者,而要做孩子成長之路上的陽光大道,放低姿態,貼近孩子的內心,讓孩子踏著自己的肩膀,走向希望與未來。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支教工作者唯有用鄉村孩子的思維方式思考,才能把基層教育教學工作落到實處,才能使得支教工作的開展尋覓到源頭活水。因此,支教工作者必須要學會多觀察、多著眼細節。多數時候,支教工作者與孩子們之間的那道隔閡與鴻溝,就只需一道童心架構起的橋。“從賣氣球的人那里,每個孩子牽走一個心愿。”,我極認同北島對于童心與教育之間關聯的見解。秉持一顆純真的童心,才能牽起孩子的手,引導他們走上知識的道路。
支教工作者,一定要拋掉成年人思維里虛偽的那一套,而要學會與孩子交流,呵護學生的自尊。鄉村孩子給我最大的感觸之一,就是他們的單純。他們會把老師的每一句話當成,把老師對他們做出的每一個承諾記在心底。因此,支教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要是認真的,可實現的,并且最后要變成現實的。
《小王子》中寫道:“使生活如此美麗的,使我們藏起來的真誠和童心”。帶著一顆童心走上支教之旅,也是支教工作者自己內心的回歸。通過童心,支教工作者與孩子們拉近了彼此內心的距離,填平了彼此年齡與見識的溝壑,讓支教活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洋溢著溫暖細膩的人情。
“不帶半根草去”
陶先生這句話的原意,是指老師要做到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對于支教工作者,我私以為可以將這句話的意思進一步延展:支教工作者要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學識,不遺余力地教授給孩子們,將自己所有的光芒,揮灑在支教學校中。
如果說“捧著一顆心來”是對支教老師在與學生做朋友上的要求,那么“不帶半根草去”,就是在做老師上的要求。支教工作者,要在教學工作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孜孜以求,誨人不倦。要摯愛自己的教學工作,要敢于經歷“一番寒徹骨”,才能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當然,支教工作者還需要注重的,是在德育方面的教育。老師要時刻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孩子們做好榜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視禮儀,重視德行的文化血脈,需要通過支教工作者的一舉一動,傳遞給孩子們。尤其是當下,青少年犯罪率不斷上升,“熊孩子”的現象比比皆是,這更讓德育成為了迫在眉睫之事。支教工作者,需要在鄉村讓“德育”之花綻放。
此外,對于當代大學生,在幫助孩子們鞏固基礎學科之外,還應該擔負起幫助他們開拓眼界,放飛夢想的責任。我自己的支教團隊,就設計了一系列特色課程,比如:為了讓孩子們感知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設計了“水墨中國”的書法課程;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天空與宇宙的浩瀚,我們設計了“航天與火星車”的課程;為了讓孩子們學會團隊協助,學會感恩,我們設計了“自我感知”的課程……特色課程,需要額外付出心血去進行雕琢,但是可以讓支教教學達到不一樣的高度。
當代支教大學生,是“三下鄉”的主力軍,也是我國鄉村振興計劃教育環節的主要力量之一。愿我們能夠用“心”去深究,教好書,做好人,把握好亦師亦友的尺度,呵護與陪伴鄉村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他們生命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過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