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去往遵義的高鐵列車上,看著窗外的風景,我竟覺得一切都那么地如夢如幻。向往遵義這座城市,應該是從教科書上看到它的時候,是歷史老師不斷重復它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時候,是真正理解明白它的重要意義時候。有的時候,去到一座城市,與一座城市結緣,就是因為點點滴滴的累積,就是因為妙不可言的緣分。
為何以“紅色之重”來作為題目,為何著重突出于“重”之一字?紅色教育的重要、紅色歷史的沉重、紅色革命的厚重,如何能夠不讓我重點突出呢?
來到遵義會址,我最心心念念的地方。課本中讀到它,電視中看到它,別人口中聽到它,如今,我終于親自見到了它。就是這么一棟樓,無比樸素,唯一能夠為它裝點修飾的,也就只有那棵樹了。那棵風雨無阻,屹立、陪伴在會址樓邊的老樹。就是這棵樹,以這樣堅韌挺拔的生命,在漫長的歲月中,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在風雨飄搖的年代頑強不息地生長。
走進會址樓內,一切都如我想象的那樣簡樸,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做出了改變中國共產黨命運的決策。會址有多簡樸?可能就要有人問了。我想,用我實際看到的例子便可以說明。
我和隊友們去看其中一間領導人住居的時候,發現景區介紹板上寫的是當時在遵義二十位與會人中八位領導人的名字。具體是哪八位領導人,我不太記得。可是為什么又那么清晰地記得是八個人?因為我無意中發現:這間住居的床是由三塊木板拼起來用長木凳支撐組裝而成。與此同時,我的一位隊友震驚地說:“天哪!這么小的床,是怎么睡下八個人的呀?”是啊,這么小的床,是怎么睡下八個人的呀!
我的心中被酸楚包圍,中國共產黨星火燎原的強大,中國共產黨長久不息的發展,從來不是靠金銀珠寶堆砌而來的呀!那無數個不眠的黑夜中,那被黑夜包圍的絕望中,是這么一群共產黨人在無聲奮斗,用自己的身軀,抵擋黑夜的無邊漫長。他們一生只為一件事,而就是為了這一件事,他們奮斗了終生!
每一個紅色景點,都不僅僅是繁花過眼,它們值得所有后來人去瞻仰,去尊敬。我記得,有網友說過這樣一段話:你隨手翻過的文字,都是他們為之奮斗的一生。
為什么說那些簡簡單單的文字,卻是偉人波瀾壯闊的一生?在同一天下午,我們實踐團去往紅軍山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這一下午,讓我們很多隊員都熱淚盈眶。在紀念碑前緬懷紅軍之后,我們去到鄧萍同志之墓。“遵義城下灑熱血,三軍征途哭奇男”。這句詩是張愛萍同志為鄧萍同志寫的緬懷詩,來紀念緬懷這位沖鋒在前的烈士。革命先烈堅定的信仰,總是如驚雷一般震撼后人的內心。這位在長征中犧牲的級別最高的將領鄧萍同志,值得紀念,也應該被紀念。
“英雄可以無名,但不可以被遺忘。”走過鄧萍墓,來到紅軍墳。講解員向成員講解了這位18歲以身殉國英勇犧牲的烈士龍思泉。從埋骨荒野,到百姓為其立碑,再到被組織找回,最后紅軍墳落成。這位無名英雄終于有了歸宿,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黨組織。龍思泉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為國為民、舍生忘死;作為醫生,救死扶傷、大醫精誠,是全體醫學生隊員的榜樣。在紅色景點聆聽紅軍的故事,心中的感動和震驚被喚醒,我們又怎么能夠忘記這些用生命踐行信仰,用熱血保衛祖國的英雄們?我不能忘記,也無法忘記……?
青年需要紅色教育,全民都需要紅色教育,以紅色教育為載體,才能將歷史的沉重,革命的厚重體現出來。“吃水不忘挖井人”。黨不會忘記人民支持,人民也不應該,不能夠忘記黨,不能忘記帶領我們走出黑暗的領路人。紅色之重,重在教育、重在歷史、重在革命、重在那一條條拋頭顱灑熱血的生命,也重在當今生活的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