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古詩“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所說的那樣,一陣初秋的連綿細雨為我們短暫的支教生活正式畫上了句號。作為四葉草青年志愿服務隊的一員,這一場半個月的荊州“三下鄉”之旅,也像那熱烈又短暫的夏天,在我的人生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作為一名踏入大學校園已經兩年的學姐,也更作為一名師范學院的學子,支教早已在心中埋下了小小的幼芽。還記得今年7月15日,我第一次拖著行李箱來到荊州站,滿滿的未知和期待伴隨我一路同行。幸運的是,同一趟動車上,有同組的其他四名小伙伴同行。我們一見如故,即使是第一次見面,但是卻有很多的共同話題,絕不冷場。炎熱的夏天讓汗珠濕透了我們的衣衫,卻澆不滅我們的一腔熱情。
坦白說,剛開始的我。即使充滿了期待,同時也充滿了擔憂。非師范生的我會有許多顧慮。在面對近30個孩子時,我在內心問自己:我該如何帶給孩子們有價值的課堂?面對他們巨大的年齡差距,我思考如何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內容既不能太過簡單淺顯,也不能過于晦澀難懂。在面對偌大的教室,我不確定自己是否能維持好課堂秩序,讓每一個孩子都學有所獲。所幸的是,我同荊州市荊州區郢城鎮五臺村的書記領導和團隊教育科學學院的同學一起備課、開會。她們無私的將自己在專業上所學到的知識和小技巧傳授給我,還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告訴我不要緊張。在上課前,我把自己想好的課程選題與她們一同探討,讓她們給我的互動安排和PPT演示做出修改意見。嗯!總算是有點老師的樣子了,心中那顆重重的石頭也終于稍微放下了一點。
在自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后,內心的緊張已經消除了大半。但走進教室,走上講臺的那一刻,面對無法預知的課堂實時互動反饋,還是讓我在上課鈴響時,深呼了一口氣,來默默給自己打氣。“好,同學們。今天想不想畫畫呀?”我帶著提前練習了無數遍的和藹笑容開始了我的第一節課。令我意外的是,孩子們的熱情十分高漲,他們“嘰嘰喳喳”的回答著,“想!”“小馬老師,今天教我們畫什么呀!”“老師老師,快教我們!今天我自己帶了彩筆。”一時間,我高興的不知所措,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作為一名老師,作為一名知識的傳遞者被那么多孩子所需要。后面的課堂,我用自己從沒想過的松弛去進行,我拋棄了提前準備好的那些上課該說的話,拋棄了預演好的課堂進程。只是去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感受藝術,享受課堂。現在去回想,在腦海中浮現最多的畫面居然是孩子們一張張的笑臉,他們用笑容和笑聲感染了我,給了我信心和勇氣,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就度過了這短暫的45分鐘的課堂。
我作為一名志愿者存在的價值,也許并不是能給孩子們帶去多少文化課上的知識,或者是否能夠輔助他們完成假期作業。我們對于孩子們而言,是亦師亦友的存在,是被需要的存在。是能夠在缺少關心和愛護時,陪伴他們的存在。其實對于志愿者,孩子們又何嘗不是撫慰我們心靈的小天使呢?我們彼此需要,這便是這場支教活動最美的注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