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河南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感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農村經濟文化生活帶來的新面貌,我團隊——鄭州大學國際學院“諄憶百年興邦路,孺子歷閱新篇章”實踐團隊作為我校重點立項團隊,在我院郜蕾老師的指導下,于2021年7月2日-6日開展了以“親歷基層扶貧之路,共譜鄉村振興華章”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考察了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和沈丘縣的部分鄉村的發展現狀和兩縣知名企業的總體狀況,親身實踐后,鄉村振興戰略所帶來的巨大活力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我們來到了沈丘縣馮營鄉李寨行政村,深入了解了他們的脫貧成果,參觀了他們新型產業項目的建設。看到整潔的小道、美麗的花叢、蔚藍的天空,呼吸著新鮮無異味的空氣,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什么是新型農村,什么是“美麗鄉村”,我甚至不敢相信這只是個剛剛脫離貧困沒幾年的邊界小村。我曾對李寨村真實的情況抱有質疑,但是在我們參觀完育肥牛場、黃花菜基、梨樹基地等規劃得合理有序且已具規模的生產基地和各種顯有成效的合作社后,這種質疑便不再存在,確信李寨村是真正的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之上。
在自我質疑和確信后的我不禁深思,脫貧攻堅、新農村建設是政府這些年一直強調的重點,并出臺了各種政策予以支持,年輕人回鄉創業、企業家反哺家鄉的事例也不乏媒體的報道,李寨村能夠得到這樣的發展應在情理之中,為什么我還會如此驚訝,甚至是質疑?我想還是因為缺乏實踐所造成的個人認知的局限。除了能夠及時感受到日常生活環境的變化,大部分學生對所處社會的了解都來自書本上,或者來源于各種新聞媒體中,我們僅能從有限的文字中和剪輯過的視頻里知曉社會上的各種變化,信息的偏差使我們很輕易的相信他人的認知和判斷,甚至不辨真假;親身實踐的缺乏使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對一些事件無法進行全面的思考,甚至持有偏頗的觀點,可謂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此次社會實踐中我曾自我反思過:有關鄉村建設的名詞,我有哪些是真正了解并相信的呢?仔細想想,作為大一的學子,我對“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農業現代化”、“美麗鄉村”等有關鄉村振興的名詞的了解還是僅僅局限于高中的應試需要中——我知道它們好,僅僅是因為將它們寫到卷子上時會顯得答題水平更高一些;我知道它們重要,僅僅是因為它們經常被媒體提起,經常出現在各種標語之中,是不能忽視的知識點。換句話說,實踐的缺乏和書本的局限使我只是在被動的了解這些知識,所以只是知道它好,卻不夠了解它為什么好。
于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覺長風浩蕩。但山頂終是一步步爬上去的,未經路途中的艱難險阻,終不能領會大河奔涌的壯闊,長風浩蕩的瀟灑。鄉村振興戰略正是黨在攀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在不懈的實踐考察中,在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后,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有著重大的意義。但是對信息了解不全面的民眾很容易就被某些有心人士的混淆下和自媒體的不實報道中對這一戰略不自信,在沒有親身實踐的基礎上盲目的對鄉村建設現狀發表負能量言論,存有不理性的認知。
在此次社會實踐之前,受一些負面資訊的影響,我也曾有過對鄉村建設不自信的想法,對領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干部不自信。但是這些負面的想法在下鄉體驗后便不攻自破,因為我看到了盡職盡責的黨員干部群體,看到了顯有成效的產業建設,看到了美麗宜人的生態環境,鄉村振興戰略被這些肯吃苦、愿貢獻、有才干的干部集體很好的落實,在這樣的黨組織的帶領下,鄉村振興何愁不能實現呢?
我很慶幸參加了這次的社會實踐活動。對我而言,它就是一節真正脫離了課堂,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栩栩如生的思政課。在這節思政課上,我體會到了“五個振興”的關鍵作用,認識到了從“輸血”到“造血”這一變化的必要性,最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奮斗在鄉村建設工作中的青年干部的熱血與激情。跟黨走、強信念、多實踐,希望我能如他們一般,勇敢的承擔起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時代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