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筆直的柏油路將綠油油的“草原”一分為二,夏風涌起,綠色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這條路的盡頭,即我支教所在的地方——西湖鎮(zhèn)迎水村馬付小學。我們的隊伍以青春命名,也許很少有人會把青春和老師這兩個詞聯系到一起,但是這個夏天,我就把自己的一部分青春灑在這里,用我自己所學澆灌這群與十年前的我如此相似的花朵。十年前,當我邂逅那些年輕的老師時,他們述說的歷史使我心潮澎湃;十年后,便是一個輪回,我站上講臺向臺下的孩子們傳授歷史。或許是因為十年前的邂逅,或許是因為上講臺時孩子們喊的“老師好”,在這講臺之上我有股由衷的自豪感。這些孩子們和我就如同十年前我和那些年輕的老師一樣,亦師亦友,我的收獲進步伴隨著他們的成長。
開窗明史,播種幼小心靈
“老師,秦始皇很厲害嗎?”“當然呀,十三歲登基,統(tǒng)一中國……”一個小男生問了一道和我十年前同樣的題,正是這個問題開啟了我對歷史的渴望,我也像十年前那位老師回答我一樣回答他;十年后,這個問題再一次出現在我的學生口中,我相信,這將是他對歷史感興趣的開始。
看著講臺下孩子們投入的神色以及熠熠發(fā)光的眼睛,我知道我成功了!這里艱苦的食宿環(huán)境,遠離城市的繁華……這些所謂的苦頭在這一刻都被孩子們的熱情所融化蒸發(fā)。天氣干燥又如何,食物粗糙又如何,此時此刻我知道我并沒有白來,我在他們心里種下了歷史啟蒙的種子。
而這里又是阜陽西湖鎮(zhèn),有濃厚的歷史底蘊。“老師您知道我們這里的歷史人物嗎?”“知道啊,姜子牙、管仲等等,對了,文豪歐陽修還在這寫過很多文章呢。”與其說是我在上歷史課,倒不如說是在交流講故事。一方講臺,幾十張課桌,不過是我們交流的平臺而已,看著教室里孩子們洋溢著知識的歡笑臉龐,下課后仍互相交流、回味歷史,我就覺得起早貪黑的苦都是值得的。
巧述黨史,澆灌家國情懷
“我和你們說,家里有兩個人掐架,一個外人來插手,是不是要先把外人打走?”這段話是以淺顯的語言介紹抗日戰(zhàn)爭,畢竟我們所教學的對象是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歷史再如何有趣也無法用高級的詞匯語言表達讓他們理解,有時候樸實無華的語言反而可以表達出真情實感。果不其然,直白的語言立刻激發(fā)了他們的熱情,他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略顯吵鬧的教室卻有些溫馨。
時政大事對于他們來說太過遙遠,關于黨史的小故事反而可以引導他們的價值導向。這里的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缺乏足夠的正確引導,一節(jié)黨史課足夠達到良好的效果:塑造家國情懷的引子。我很榮幸,也很慶幸能夠把黨史知識傳授給這些孩子們,愿他們能接過大旗,再續(xù)輝煌事業(yè)。
一張薄紙,承載遠大志愿
很多孩子小時候就立下了許多的志向,發(fā)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夢想著以后所從事的行業(yè)、所做出的成就。我們在課堂上讓孩子們自己寫下對自己二十年后所說的話,“我現在的夢想就是考上好的大學做一個白衣天使。為人們治病,救死扶傷。加油!我自己。”“20年后的我你還好嗎?你考上清華北大了嗎?你知道弟弟多少歲了嗎?你學醫(yī)了嗎?”小朋友們的思想很單純,夢想很簡單,醫(yī)生、教師、警察……回想十年前的我也是這般立下志向,如今夢想已成大半。他們寫下的志向不僅是僅是對自己未來的憧憬,更是一個接力棒,傳承夢想偉大志向的接力棒。
不知不覺,來到迎水村支教已有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我采訪了村支書,與家長交流教學心得,采訪老農,但唯獨上的這節(jié)歷史課讓我印象最深刻,不僅是因為引起了我十年前的共鳴,而且我也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歷史不只是一個個故事,它承載了很多。當小朋友們喊我“老師”期望學歷史的時候,我知道,青春值得!吃苦值得!支教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