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學期開學,我提前計劃畢業作品,一個多月我不斷地選題,但始終都覺得少了些什么。
有一天,我看到一篇關于重慶巫山縣下莊村的新聞報道,8公里7年時間,108人徒手攀爬絕壁,才鑿出出村公路。
上面的每一個數字,我都明白,但又無法理解。這些是一個從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所無法想象,更無法感同身受的。我當時立刻決定,要去到重慶的大山里看一看,去親身聽聽他們的故事。以青年人的視角,把這些平凡但又彌足珍貴的動人故事記錄下來。
走進渝鄉十二村
一個人,一只背包,一個自拍桿,我就這么出發了。
探訪的第一站是華溪村。在村里,我遇到了與我一般年紀的大學生村干部。她來到這剪了長發,不再化妝,不再穿不方便下地的鞋。她告訴我,她是試著“將頭發梳成大人模樣”。這樣老鄉們會更放心,更踏實地相信他們。
我還遇到了老地下黨員的女兒馬培清奶奶,以及很驚訝地發下她給自己定的最后任務。馬奶奶說“我是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什么苦日子都見過了。”奶奶82歲那年,帶著全家實現了脫貧。后來不到一年的時間,我獨自一個人,去到了渝鄉十二個曾經的偏遠貧困山村。
在墊江縣,我遇到了因為不愁賣,所以“佛系”賣柑橘的搖扇爺爺,見到了墊江的智慧脫貧產業,看到了千年古縣的脫貧風貌,更感受到千年古邑脫貧攻堅中的“寨卡精神”。
在銅梁區,我去了就業扶貧車間,見到了一車間幾十位靠雙手帶動全家脫貧的阿姨們,感受到了脫貧中的“她”力量。羞澀但自信的“發卡阿姨”驕傲地說“我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在樹蔭村,鄉村民宿的老板娘“畫家阿姨”,每天都給自己安排一項美化工作,雞圈、樹叢、耕地都是她的“畫板”。她不是真的畫家,但每天卻做著美化鄉村工作。在看果園的小男孩那,我知道了柑橘與枇杷的交替是季節的勸導,更是適銷對路消費扶貧的“果實”。
在天寨村,我感動于每家每戶都主動承擔村里一塊地方的衛生和美化,貼上了自己“美麗鄉村的成績單”。在“每個人都是美麗鄉村負責人”氛圍下,村里也形成養老+扶貧的產業生態。在大灘村,一人種田一人飲茶,是我在稻浪湖水中看到的頤養晚年照進現實的模樣。
在忠縣,金雞鎮傅壩村,我做了第一次“無聲的重走”。第一次找不到村落,卻發現遙遙的路是山野大霧里的燈。在白高村,第一次在深山迷路,卻發現了村莊在夜里接燈續晝的生機。在馬灌鎮,第一次體驗扶貧電商直播,我卻堅持不下來十分鐘。
這些故事,只是我與遠遠鄉之間很少的一部分。現在回頭來看,這次旅程的每一步都彌足珍貴。
山鄉的禮物
走進這些山村,教會了我像山林里耕作的農民一樣,去感受時間和生命的輪轉。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大自然的吐納中,找尋到自己的節奏。在撥雪尋春、陽和啟蟄中去聽從季節的勸導,欣賞她帶來的一切果實,去收獲、探索。
走進山村,帶給我不只是美的感受,安于自己,順應自然,更讓一個青年人,從此都有了一份對于這個時代和社會現實,該有的牽掛和擔當。
8年精準扶貧、5年脫貧攻堅,重慶191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動態識別的190.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年來,重慶累計選派5.71萬名駐村工作隊員和第一書記,20余萬名結對幫扶干部扎根一線。這么短短兩句話不過百余字。我問過身邊很多同學、朋友、長輩,對于這句話的感受。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只是一串數字。我原來也會這么想。
但我在村里看到的數字,多是用個位來算的,有時甚至是小數點后一位、兩位、三位。
個位數的變化,是馬灌鎮一天直播8小時可能帶來的銷量;小數點后一位。是中益鄉農產品銷售小姐姐每天清點最后精確的數字;至于小數點后的那兩位,三位,是華溪村黨就業咨詢小姐姐,為農戶大伯講了五遍保障補貼金的最后一位。
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會以固有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曾經的“偏遠貧困山村”。似乎只要我們沒有重新認識這些可愛的地方。“偏遠”、“貧困”、“山村”,就永遠都是一個似乎可以理所當然,拒之千里的標簽。一個靠想象,永遠都撕扯不掉的標簽。
于是2020年到2021年,我花了一年,走過渝鄉十二個偏遠貧困村落,行走近8000公里,對談近百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征程中的平民英雄和扶貧戰士。做了300個短視頻,把我在山村所見到的好的脫貧產品,真實的脫貧細節、動人的扶貧故事,都用影像記錄下來。
2022年伊始,我選擇將我與渝鄉十二個村落的故事寫下來,把那些報道和記錄中,從未出現過的真實細節與故事,以00后青年人的視角呈現出來,完成了近10萬字的重走脫貧之路的探訪隨筆。
去到那里之前,我也曾覺得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那都是發生在另一個地方的事情。這些數字只是數字,故事只是故事。但是今天的我,每次看到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鞏固成果、鄉村振興的數字和舉措,真的都是揪著心讀完的,我真的太知道那每一個字的份量了。
我對于發生在山村的一切,不只多了理解、尊重,更多的是敬畏、欣賞,希望能夠參與進來。這些山村是有魔力的,只要你去看過、聽過他們真實的每天正在發生的故事。你就總會忍不住地想,我能夠為他做些什么。我真的希望自己能夠參與到山鄉的建設當中,以自己專業,或是文字或是影像也好,希望能夠做出一些貢獻,哪怕一點點也好,回饋給這個承擔著更多挑戰但是永遠向上、勇敢的地方。
我總想象2035年的春天。遠遠鄉早已經變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農村,鄉村振興也早已經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生活水平也不大了,反而大家都更愿意到遠遠鄉來生活、工作。鄉村的風貌也比以前更好了,家家戶戶都說自己住的是高品質宜居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