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炎熱,難抵少年熱忱。
漫長車程,耗不盡少年對未來殷切期許。
七月,我與塔里木相知相遇。
很榮幸能夠作為“黑油”實踐隊的一員走進塔里木油田——中國西部的能源經濟動脈,進行研學活動。短短五天的時間里,前往健人溝與依奇克里克油田舊址令我感觸最深。
路途中,只見天地間清晰一片,漆黑的公路就象一條黑色的綢帶,筆直地鋪向遠遠的天際。而四周卻皆是寸草不生的沙丘與亂石嶙峋的戈壁。與我曾經在新疆石油大會戰的記錄片中看到一排又一排磕頭機(游梁式抽油機)于落日余暉里昂首挺立、無數石油人穿著工服奔走在石油現場圍著油井吶喊著“出油啦”的宏偉場景不同,這里只剩下了久經風化后茍活著的殘垣斷壁,與零零散散分布在河床上廢棄的初代磕頭機。
一支筆,一個本子,便是我們所有的裝備。在暴烈的太陽之下,頂著呼嘯而來的山風我們登上了能將依奇克里克盡收眼底的最佳“打卡點”。朝陽的輝照里,遠處裸露的山體奇詭怪異,莽莽的群峰山嵐迷朦。天山南麓曠遠的無人區域,仿佛彌漫著壯烈,凝滯著悲滄,默默敘說著悠遠和蒼涼。
如果不仔細看,你絕不能發現仍舊扎根在山谷里的廢棄游梁式抽油機。與廣闊無垠的山脈相比,它是多么的渺小,但它的豐功偉績卻絕不能被后人所忽略。沿著山坡小心翼翼向下走,真正來到依奇克里克的土地,第一眼望見它,我就被它刻骨的蒼涼打懵了,我就知道此生再也不會忘記它了。
廢棄的房屋,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在遠處巍巍雪山和連綿彩色山巒的襯托下,像大地震后的遺跡,又像大火焚毀的集鎮,還像影片里被外星人劫掠過的村莊。我喟嘆滿懷。這座石油城里,留下了不少石油設備。走進一臺磕頭機,我發現它早已銹跡斑斑,但透過它,我的思緒好像飄到了1958年那個振奮人心的夜晚——最大的油井噴油了。我跟著前輩們在山谷里狂歡,吶喊著“我們的興奮點是油啊”。我的心中不禁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當年無人探索的領域,卻有這么多人前赴后繼來到這里,選擇為國找油、為國獻油,他們是多么偉大!
依奇克里克油田刻著“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石碑前,我從秦驍工程師的講解中了解到沉寂的依奇克里克,也曾經是一處振奮人心的山野,有過激情噴發的喧鬧,有過發現和創造的輝煌。這里的疊巒溝壑,在歲月演進和蕭蕭風塵里,曾經矗立起塔里木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我國一直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當年的依奇克里克油田雖處于油藏豐富的地區,但在全國急需石油的年代,它依舊沒有忘記初心、沒有選擇折本逐利。戈壁“沒有山,沒有水,鳥兒也不會飛”,但作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古人也曾在此唱出“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茫茫黃入天”的詠嘆調啊!
而這種精神至今也將一直延續。在相隔不遠的英買力油氣田與依奇克里克一脈相承。保持自然原貌的基礎上,這兒的工人也將石油的“擔當”精神更深刻地落到實處,秉承著“建一方油田就造一方林”的原則,他們植樹造林,將一片片死氣沉沉的荒漠,通過勤勞的雙手、通過堅韌的意志,種上了一棵棵筆直挺立的白樺樹,牽上了一棵棵綠意盎然的葡萄藤,將這里打造成了沙漠中難得的生態園。他們也沒有因為工業而將選擇放棄自然,在發展高新技術的同時,結合先進科學技術將綠色理念落到實處。
返程時回望依奇克里克,我既贊嘆它的壯,又傷感于它的苦,但又不禁欽佩能忍受這苦的可愛的人們。而知道這些石油人做出的偉大事跡后,更有一種感動油然而生。
雖為新時代石油人,但早前,我的意識中仍存在一些思維局限——石油僅僅是我余生中用以生存的工具罷了。只有到達了依奇克里克之后,我才真真正正領悟到了在大一剛入學時為何我的老師告訴我“學石油,愛石油,奉獻石油”將是我們石油人一生的信條。也意識到了石油不應該僅僅是用來謀生賺錢的冷冰冰的工具。恰如田鵬工程師所言,面對石油事業,少一分功利心,多一分熱愛心,將它真真正正的當作一番事業。
離開依奇克里克的那晚,我做了一個夢。夢中的我,又回到了依奇克里克。我緩步走過寂靜的廢墟,如同走過一個世紀;在遺棄的油井旁,偶有羊群緩緩走過。那里,有一片神奇的彩色群山,還有一片貯藏著豐富石油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