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公共數據開放背景下紅色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路徑,南京審計大學經濟學院“數承紅韻”挑戰杯團隊前往貴州習水土城“四渡赤水”紀念館開展實地調研,積極了解當地紅色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現狀,并同南京紅色資源發展現狀進行跨區域對比研究。
圖一南京審計大學“數承紅韻”挑戰杯團隊
數字技術賦能保護文化傳承
“四渡赤水”紀念館中多處設置電子大屏,文物通過3D掃描與建模躍然其上,高精度的數字化建模讓文物的原始形態得以永久就保存,為后續的研究展示和修復提供數據支持。經場內工作人員描述,建模技術的背后是是龐大的數字檔案庫,系統化整理各類文物的歷史背景、故事和相關資料,便于長期保存和高效率檢索。
圖二四渡赤水數字化建模
互動展廳為游客帶來生動的數字化互動體驗。紀念觀在展陳設計中融入數字化互動元素,多處設置書本形狀翻頁觸摸屏,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關內容進行觀看。每個展廳各圖文物品前都設置二維碼,游客可通過手機掃描獲取相關詳細介紹及個性化語音講解服務,或通過AR技術觀看動態的歷史場景還原、人物故事講解等,極大增強互動性和趣味性。同時,館內開發的VR體驗項目,可以讓游客“親身”體驗紅軍四渡赤水的艱難歷程。
圖三四渡赤水數字化展演

圖四四渡赤水數字化展演
參訪過程中,團隊成員采訪了展廳負責人。負責人表示,數字化在文物修復方面提供技術支持,對受損文物進行虛擬修復,為實際修復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在環境監測與保護方面,通過過數字化對紀念館內的溫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進行實時檢測,確保文物保存環境的安全與穩定。
從歷史到云端共享促進轉型
為深入了解公眾對紅色文化資源的認知程度與現實期待以及公共數據開放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中的實際作用,團隊針對遵義市民和游客發放了大量問卷進行線上線下問卷摸底,共收集有效問卷1183份。通過對問卷數據的深入分析,團隊發現,大部分游客表示體驗過紅色文化主題在線課程,并經常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等平臺,查詢到紀念館定期發布紅色文化相關內容,凸顯了公共數據開放在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
圖五團隊合影
此次調研活動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貴州遵義紅色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利用的具體情況,為團隊研究提供相關實踐依據。“數承紅韻”挑戰杯團隊將繼續以實際行動,推動紅色文化數字化保護與應用的創新與發展,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