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武漢工程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攜手工程大幼兒園、魯巷實驗小學,共同開啟“湖北省第十四屆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武漢工程大學站)——武漢工程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磷礦石、恐龍蛋化石展廳特展活動。活動于湖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展開,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江本武、院長何東升,科學技術發展院副院長徐思思,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副處長明均仁、行政副院長張臻悅,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實驗中心主任鄧祥意、輔導員耿胡銳,工程大幼兒園、魯巷實驗小學師生參與了此次活動。
活動首站走進工程大幼兒園,鄧祥意為小朋友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礦業小課堂”。課堂上,他與小朋友們親切互動,并通過趣味問答、實物展示等方式開展科學啟蒙,讓孩子們在歡樂中感受礦業知識的魅力。
隨后,在“紅色礦業,綠色發展”社會實踐團志愿者與工程大幼兒園教師的共同帶領下,小朋友們走進湖北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依次參觀了中國磷礦石及綠色加工過程展廳、外國磷礦石及磷礦伴生恐龍蛋化石展廳、基礎地質實驗室。參觀過程中,實踐團講解隊隊員通過生動講解和趣味問答與小朋友們親切互動,將理論知識與實物展示有機結合,讓科學啟蒙教育更加直觀生動。
活動第二部分迎來了魯巷小學師生一行,實踐團志愿者們先帶領小學生們來到礦車所在地。礦車的龐大身軀瞬間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講解隊員用生動的語言講解礦車的構造、用途及其在礦業生產中的重要性。面對孩子們拋出的問題,志愿者們一一耐心解答,現場互動頻繁,氣氛活躍。
隨后,隊伍抵達領創大樓,志愿者變身“紅色展廳講解員”,依托豐富圖文資料,全面系統地講述黨與中國礦業發展的歷史背景與脈絡。講解生動細致,讓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對中國精神的深刻感悟。
在帶領小朋友們了解完礦業發展史后,隊伍來到了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會議室。會上,何東升院長首先對魯巷小學一行表示了歡迎,并生動講述了礦業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表示礦業是國家發展的命脈,礦石是“糧食的糧食”,引導小朋友們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隨后,兩位講解員在會議室內通過生動故事、詳細圖片和實物展示,將恐龍蛋和磷礦石的形成與價值意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予以講述,讓孩子們仿佛穿越回中生代時期,親眼目睹恐龍繁衍的壯觀場景,也深入了解到磷礦石的形成過程及其在工業中的重要用途。
在隨后的磷礦石與恐龍蛋展廳參觀過程中,開采出的磷礦巖及伴生恐龍蛋化石真切地展現在孩子們眼前。其中,磷礦巖直觀呈現了其在農業化工領域的重要作用,伴生的恐龍蛋化石則兼具科普價值與文化教育意義。孩子們在聆聽講解時,不僅深入了解了展品的實際意義,更深切感受到科學家精神的熏陶與正確價值觀的啟迪。
此次活動以湖北省第十四屆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為契機,為魯巷實驗小學與工程大幼兒園的少年兒童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殿堂的大門。孩子們在沉浸式的科普體驗中親近科學奧秘、探索自然規律,不僅在寓教于樂的互動中積累知識、開闊視野,更在幼小的心靈中播撒下崇尚科學、勇于探索的種子,為培養具備科學思維與創新精神的新時代接班人厚植了啟蒙根基。
作為高校育人陣地,武漢工程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充分發揮學科特色與科普資源優勢,主動肩負起社會科學普及的社會責任。通過搭建“高校+基礎教育”的科普共建橋梁,學院將專業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為面向公眾的科學教育資源,既實現了學術資源與社會需求的有機銜接,更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高校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能。這一實踐不僅助力于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培育科學精神土壤,更以科普賦能的方式融入科教興國戰略全局,為構建全民參與的社會科學普及生態、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戰略部署落地見效貢獻了高校力量。未來,學院將持續深化科普品牌建設,讓更多前沿知識與科學理念走出校園、普惠社會,在青少年心中點亮科技強國的理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