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漢江師范學院
指導老師:鄭勝男、王佳麗、閆凱、馬桑妮
團隊名稱:“童心童行”社會實踐小分隊
作者姓名:呂偉鵬
實踐地點: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向壩鄉中心學校
實踐時間:2023年7月5日—2023年7月27日
一、摘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講到“青春培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一個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興旺發達”,火熱的青春,要奮斗要行動,要有責任要有擔當,要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堅持人民至上、厚植為民情懷,人民健康事業可謂是大有可為。對于健康,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強調“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所謂的大健康觀念,圍繞人的衣食住行,對生命實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地呵護,不僅追求個體身體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依托專業所學,聚焦心理健康維護,更是認識到呵護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意義深遠。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促進青少年健康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內容。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高度重視青少年工作,親切關懷青少年和兒童的健康成長。作為中國青年,當代大學生為守護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奉獻一份青春之力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從而展開本次活動。
關鍵詞:鄉村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寓教于樂,當代大學生。
二、活動背景
立足教育與發展,以在活動體驗中“學知識、長技能、得提升”的理念,通過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以及有益身心健康發展的文體娛樂活動,傳遞心理健康知識、宣講心理健康調適的方式與方法、提升心理積極品質發展的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鄉村兒童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并在引導其挖掘其心理潛能過程中,更好地促進其健康成長。
三、活動目的
為鄉村留守兒童提供暑期課業輔導,并發揮大學生專業特長,開展特色活動,豐富留守兒童假期生活,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
四、主要內容
招募來自漢江師范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到對接點鄉村學校留守兒童的暑假,輔導當地不同年級的學生完成暑假作業,并結合自身專業和特長開展繪畫、手工、歌唱等美育課程,以及家庭教育調研、兒童心理輔導等特色活動,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五、團隊介紹
“童心童行”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小分隊,由漢江師范學院物電學院、藝術學院、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數計學院等9個不同的學院、大一到大二2個不同年級的16名志愿者組成,前往十堰市竹溪縣向壩鄉進行為期20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并有指導教師4人全程指導。團隊成員中,15名成員有學生干部經歷,且有中共預備黨員2人、入黨積極分子7人、共青團員6人。本次社會實踐主要圍繞鄉村支教、民歌傳唱、家庭教育、關愛兒童心理、防詐騙知識宣傳、志愿服務等內容展開。團隊成員還以專業為基礎,為了豐富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針對不同年級,同時開設了手工制作、朗誦分享、紅色電影賞析、紅色故事分享、物理實驗、作文教程、詞匯游戲、話劇排演、音樂、舞蹈和體育等特色課程,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力求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快樂中收獲知識,度過一個歡樂而充實的假期。
六、實踐活動具體安排情況
支教小分隊16人分成3個小組,分別是關心留守兒童童心助學支教小組、“樂家”家庭教育調研小組、愛心關注心理小組,以組為單位采取集中開展和分散調研的方式開展活動。具體內容如下:
1、童心助學支教小組:以課業輔導為主體,開展趣味數獨、簡筆畫、音樂舞蹈、多樣的趣味游戲和特色課程,寓教于樂,為豐富孩子暑期生活貢獻青春力量。
2、“樂家”家庭教育小組:在周末或小組成員不參與課程的時間段,小組外出走訪、實地調研,了解當地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按需推廣家庭教育課程。
3、愛心關注兒童心理小組:團隊成員通過調查問卷了解留守兒童心理情況,緩解兒童特殊心理狀況,引導健康心理。活動的20天里,小分隊不斷調整課程,依據課表為各年級、各班級學生提供輔導作業、音樂、繪畫、手工等特色課程。在周末或空閑時間里,組織團隊成員進行家訪和兒童心理的相關調研,并依據實際情況撰寫調研報告。本次調研分組進行,主要通過抽取部分學生進行家訪,通過一對一訪談了解學生家庭情況,一方面了解學生和家長的相處,關注家庭教育的開展情況;一方面探索原生家庭對于學生性格的影響。預期成果為形成書面報告,對農村家庭教育困境和留守兒童性格養成的情況有一個初步了解,并盡量提出解決或改善措施。創新之處在于本次兩個調研小組一同行動,通過一次次家訪高效掌握各自所需的不同信息,后期小組成員分工撰寫,保質、高效地完成了調研任務。
七、調查情況實踐分析
本次活動嚴格按照前期制定的活動進行,相關課程、活動的開展獲得了校方領導老師、當地村民的一致認可。
支教過程中,應當地家長要求,督促學生完成暑假作業的同時開設音樂、舞蹈、繪畫等美育課程,并組織了經驗交流分享會、數學補習課和英語輔導班,盡我們所能幫助當地學生在暑期查缺補漏、鞏固學習成果。
同時分組完成家庭教育和兒童心理兩個方面的調研任務。通過抽取學生家訪的方式,進行和家長的一對一訪談,了解當下家庭教育的困境,并普及家長與學生相處的技巧;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探究學生性格的養成和家庭的關系。活動后期撰寫了調研報告作為本次調研活動的結尾。
八、實踐活動成效
本次實踐活動由學校和當地政府聯合組織,校方和向壩村委會對本次活動進行了全程關注與指導。活動結束后以組為單位撰寫了關于家庭教育、兒童心理的兩篇調研報告。預期的支教、家庭教育情況調查、兒童心理調研任務圓滿完成。支教以學生課業輔導成果和節目匯演為依據,本次150名學生在20天里至少每人完成了3本暑假作業,小升初、八升九學生在活動期間積累了一份數學學習筆記或完成了部分習題;節目匯演11個節目或得了當地村委會和家長的一致認可。團隊成員各自寫了本次暑期社會實踐的心得體會,并分組完成了調研報告。總體來說本次活動目標達成。團隊成員的努力和用心,給孩子們帶來了知識和歡樂;我們也被學生們的天真活潑所感染,他們都是平凡的小孩,踏踏實實的學習和成長,并不是網絡上所說的那樣“熊孩子”,孩子們在我們這里了解很多課堂以外的風景,我們也感動于他們的淳樸善良。團隊成員在教學過程中會有更深層次的思考,這是對我們文化素質的一場考驗,讓我們重新檢驗自己,以提升自己。我們參與支教,我們成為一名“老師”,這不僅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感、也鍛煉了我們的能力,比如教學能力、溝通能力、講解能力等,我們得以切身體會到“老師”這個職業的偉大與不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付出的心血無法言喻。
九、活動意義
(一)對國家:
1、三下鄉實踐活動的舉辦不僅促進了我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幫助和引導了我國大學生們按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成長成才;
2、改善當地教育環境,培養當地師資力量,推動中國社會發展,同時也體現當代大學生,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和重視,也是提升自己,沉淀自己的過程;
3、支教活動既滿足了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又滿足了大學生渴望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提高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最直接最生動的形式;
4、支教解決了許多在校園,課堂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和矛盾,支教活動能夠為自身和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
(二)對支教隊員:
1、大學生“三下鄉”,有利于增長才干,磨煉品格和意志;
2、通過下鄉所開展的活動,從而使我們處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分析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活動中通過和其他人的交流,使我們可以認識更多的朋友,可以借鑒他們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使自己有所提高。首先,支教之前我們必須要經過充分的準備,這一過程在無形中鍛煉了我們統籌安排大型活動的能力,考驗了我們考慮事情的全面性和縝密性。其次,參加支教,與不同的人合作,在講臺上講課,鍛煉了我們為人處世的能力,還能增強彼此之間的友誼,增強團隊凝聚力。離開城市參加支教,在農村中體驗真正的生活,能鍛煉我們吃苦耐勞的能力,且能認識到生活的艱苦與樂趣,珍惜當前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最后,在與小學生和當地人的溝通交流中,或許通過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就能感受到他們心中的淳樸、純真,對我們的心靈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撫慰與凈化。
(三)對學生:
1、為農村小學生提供豐富的文體活動,加強其對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視;
2、開展團體活動,培養農村小學生團結互助,合作共贏的意識;
3、在農村小學生中普及健康衛生、安全教育、思想品德方面知識,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4、通過推廣普通話,指導農村小學生朗誦詩詞,促進其語言文字的規范應用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5、通過趣味英語課程的設置,引導小學生學習西方語言,培養其學習外語的興趣,了解西方文化;
6、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奮斗的精神;
7、激勵孩子們自立自強,自信自愛;
8、拓寬他們的視野,為他們打開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
9、對其人生態度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
(四)對社會:
1、對于社會現狀來說,支教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教育水平的差距;
2、支教活動主要針對平常缺乏教育資源和正規知識的貧困地區的學生,以通過國家政策的幫扶來減小教育水平之間的差異,使得教育匱乏的貧困地區學生也能夠享受到更廣闊的學習世界。
十、實踐圖片

圖為支教老師在給學生們講述紅色故事。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譚慧娥 供圖

圖為學生們正在進行經典詩歌朗誦。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葉渺華 供圖

圖為支教活動匯演結束后老師與學生們的大合影。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劉盼 供圖
參考文獻
[1]周宗奎,孫曉軍,劉亞,周東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71-79.
[2]鄒元元,柳禮泉.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02):118-120.
[3]陳旭華.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瓶頸與對策[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3):126-128.
[4]戴育濱.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機制的科學構建[J].教育評論,2006(03):62-64.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001).D0l:10.28655/n.cnki.nrmrb.2018.0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