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我國在中西部地區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隨著三線建設的不斷深入,一批新興城市孕育而生,十堰就在這浩浩蕩蕩的磅礴征程中誕生了。為了進一步了解十堰的三線建設精神。6月26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外國語學院“探憶·裕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汽車模型博物館,采訪杜老先生,感悟三線建設精神。
三線建設精神是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在汽車模型博物館,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汽車模型,他們記錄著二汽發展建設不同過程中的成果,也代表汽車文化與十堰市發展,在一步步的創新,一步步的走向更為美好的未來,前輩們的努力,轉變為成功的果實,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質量。培長報紙博物館收藏著每一份對于當時二汽發展建設過程與成果的報道,報紙中有著最為真實的歷史照片,樸素的前輩們無畏艱辛,敢于挑戰。調研途中,團隊走過歲月變遷的廠房、車間、機械與設備,當時建設之艱辛,并未能阻擋人們奮斗的決心,前輩們用其奮斗歷程,留下了“馬燈精神”“蘆席棚精神”“干打壘精神”就是這些精神構成了汽車文化,發揚傳承,十堰市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市和工業強市建設需要青年們學習傳承汽車工業文化。

在博物館的門口,放著十堰市獨一無二的馬燈。杜老先生講到:這個馬燈是我自己做的,馬燈,是一種能防風雨的煤油燈,是以前在貧困缺電的鄉村,最常見的一種照明工具。50多年前,在東風汽車的初建時期,在那種一無廠房、二無電力的困難面前,東風人就是靠著一盞盞馬燈,點燃了艱苦奮斗、敢做善為的創業激情,照亮了一個個臨時的工棚,照耀了振興民族汽車工業起步的奮斗方向。

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發生背景是
中蘇交惡以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如今的中國,已經不是落后被挨打的國家。中國在逐漸的發展起來,在當今時代,發展的接力棒來到廣大青年身上,要傳承前輩們的精神,讓中國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