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悼念歷史;矢志復興
為豐富自我的暑假生活,探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不忘歷史,安工大學子自愿組隊前往紅色教育基地。2023年6月28日,安徽工業大學赴南京紅色教育基地實踐隊前往江蘇省南京市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紅色教育實踐。
南京,是一座充滿歷史色彩的城市,它歷史悠久,擁有許多名勝古跡,例如夫子廟、總統府、中山陵、明孝陵、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雨花臺等等。這次的南京之行主要是參觀紀念館。
6月28日當天,我們小組成員站在了紀念館的門口,原先路上有說有笑的心情都忽然不翼而飛,剩下的只有滿臉的莊嚴肅穆,似乎那口和平之鐘的巨大回響在無情地震撼著我們的心。當看見黑色的大理石鑄成的金字塔和雕塑后,我便什么話都說不出了,似乎所有的話都被哽住,已經沒有辦法用言語形容當時的心境和復雜的心情。紀念館前的警鐘上鐫刻著“ 敲世紀警鐘,祈世界和平’ 的十個大字,提醒著每一名有良知的中國人勿忘國恥,興我中華。
我們跟隨著人群我們來到了館內,我立刻被以生與死、悲與憤為主題的悲蒼景象所震撼了。那30萬遇難者名單墻,摸著墻上那一行行的名字,我的心如刀絞,殘忍的日寇在短短的幾個星期用槍殺、刀砍、毒氣、活埋、水淹等殘忍的酷刑殺死了30萬人。一路走來,甲午海戰、血戰光華門、南京淪陷、日軍在南京的焚燒與破壞、南京保衛戰.. . ...這些場景歷歷在目。“萬人坑”遺址更是讓我久久不能忘懷,萬人坑里遍地都是尸骨,令人毛骨聳然,有些缺胳膊少腿,有一半在外一半在土里,還有些是還未出生的嬰兒...這些七零八散的尸骨令我十分悲憤。 進入展館,臺階兩側是書架,上面滿滿的全是檔案盒,盒子側面寫著名字,一個盒子代表著一個人,一個經歷了南京大屠殺的人。下了臺階,正對面是一塊大屏幕,上面滾動著的名字正是書架檔案盒上的名字,一共300000個名字。
圖為實踐隊員在獻花處進行獻花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范晨露 攝
場館內的大量的圖片、文物、文獻、視頻和仿真的場景均承載著人類歷史的記憶。回顧當年發生在南京慘絕人寰的歷史,我們們亦仿佛深陷南京淪陷后的絕望與無奈之中。而抗戰勝利、日本投降、國際友人的真誠幫助以及對南京大屠殺的紀念的部分,讓所有參觀者肅穆安靜的同時,也讓大家深思和平來之不易,痛心之下更加珍視當今和平。展示廳的墻上印著日軍進攻南京前的行軍軌跡,日軍司令部下達的任務和日軍進攻南京的路線。看著日軍的進攻路線上一個個城市被攻破,不由令人心酸,這就是沒有強大的國家軍事力量的結果。墻邊的玻璃柜里陳列著南京大屠殺從開始到結束所保留下的所有物證。其言辭雖然并無特別,但就其記錄的每個城市的作戰情況而言,每座城市都被鮮血所侵染。
圖為日本南京大屠殺的物證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范晨露 攝
此外,紀念館還舉辦各種教育活動和講座,有相關工作人員向公眾普及歷史知識,引導人們珍愛和平、反對戰爭。舉辦捐款活動和數字寄語活動,讓人們牢記歷史,珍視和平。還有許多海外華僑、友人捐贈影像資料,這些史實資料無不都更加佐證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實性。
圖為實踐隊員傾聽工作人員的歷史普及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范晨露 攝
從主館出來,就是一堵分別用漢語,日本語,英語和捷克語寫著“面對”的墻。希望各國真的能夠面對這段歷史,尤其是施害者。這段歷史不應該只出現在被害者的課本中,更應該出現在加害者的課本中,融入加害者的血肉里。面對歷史,才能面對未來。
作者:范晨露 來源:安徽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