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學子三下鄉:懷緬遇難同胞,激勵吾輩自強
為銘記歷史,緬懷遇難同胞,激勵吾輩自強。2023年6月28日,安徽工業大學赴南京紅色教育基地實踐小組前往江蘇省南京市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展紅色教育實踐。
在侵華日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入口,不少參觀者在排隊等候入館。人們的神色嚴肅而莊重,仿佛能感受到他們對歷史的敬畏之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是一座承載著歷史記憶和人類希望的地方,每一位來到這里的人都會被深深觸動,喚起對和平的思考和追求。
在紀念館外圍,有數座雕像,他們生動的再現了在南京大屠殺之際,南京的男女老少的真實生活狀態,猙獰的表情訴說了當時的慘痛。
進入展館,沿著展覽路線,首先參觀了“史實館”。從淞滬會戰到南京保衛戰,展廳詳盡地展現了南京淪陷的全過程。無數英勇的愛國將士以身殉國,易安華將軍家書“不滅倭寇,誓不生還。國將不保,何以家為?”壯氣磅礴的家書,寫出將軍以身許國的志愿,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所有游客。紀念館陳列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相片,通過多媒體展示、詳細的文字解說和細致的歷史數據配以悲壯的哀樂,生動地再現了南京大屠殺的慘狀。游客能夠通過展品和照片了解到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殘酷場景和罪行。展板上的文字介紹和目擊者的證詞提供了更加直觀的信息。展覽室內展示的遺物包括遇難者的衣物、個人物品和文物,這些無聲的遺物深刻地展示了當時的悲劇。
在展廳中,還有一些專門展示南京大屠殺受害者遺物的展覽室。這些遺物包括遇難者的衣物、個人物品以及與屠殺相關的文物,它們都是歷史的見證,這些無聲的遺物都承載著一個個生命的悲慘遭遇。
同時,展廳也展示了南京大屠殺期間中國人民的抵抗和救援行動,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尊嚴和正義,為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那些勇敢救援的國際友人和為向外界訴說南京大屠殺而奔走呼號的志士,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人性的光輝。
當所有人走進萬人坑時,全體默哀,輕聲緩步,一同緬懷遇難同胞。參觀過展覽后,所有游客來到紀念廣場。廣場上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十字架,上面刻有南京大屠殺時間1937.12.13-1938.1。人們在這里獻花、默哀、祈禱,以此表達對遇難同胞的懷念和哀思。墻上的30萬數字是對日本侵略者的無聲控訴。
作者:范晨露 來源:安徽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