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探究農產品地理標志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與挑戰,并推動地方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溫州大學法學院組成“地標‘浙’樣富”實踐團隊,深入溫州、衢州、金華三地,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與發展”為主題展開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考察、調查訪談等形式,挖掘地標農產品產業現狀,為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化與可持續發展貢獻青年智慧。
甌柑是溫州的特色農產品,“地標‘浙’樣富”實踐團隊首先來到溫州豐甘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甌柑傳統加工非遺技藝傳承人金益豐表示,“為了將溫州地方特色產業融合農業、文旅事業,我們將甌柑系列衍生產品打造成溫州特色產品伴手禮,以此為產業鏈條賦能,增加柑農收入、提高甌柑品質,助力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團隊成員也在種植基地與果農們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甌柑種植的歷史、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果農們表示,雖然有“甌柑非遺”這樣的大品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地理標志保護,市場上還是出現了不少假冒偽劣產品,嚴重影響了甌柑的品牌形象和果農的經濟利益。團隊成員們認真記錄下果農們的訴求和建議,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金華站調研則以“金華火腿”“浦江葡萄”為核心。實踐團隊走進火腿非遺工坊,記錄傳統工藝與現代標準化生產的碰撞。在浦江縣,農戶們坦言“小農戶對接大市場時議價能力薄弱”。不僅如此,大公司也存在侵權問題。如浙江省食品公司與浦江縣食品公司因“金華火腿”商標產生的種種糾紛,從上世紀90年代初延續到2006年,給金華火腿產業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和巨大損失。這些案件均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侵權救濟提供范本,應總結經驗,實現公權賦能。
胡柚是衢州常山縣的當家農產品,在調研過程中,企業負責人也指出:“品牌保護成本高、消費者認知度不足仍是痛點。”如網紅飲料“雙柚汁”改名“宋柚汁”,就是因為市場上出現了百余種高仿飲料,對常山胡柚產業品牌造成了嚴重打擊。由于維權難度大且效果不佳,公司最終還是選擇更名。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及發展任重道遠。
在調研期間,團隊累計走訪浙江7市15縣(區),收集有效問卷1200余份,形成3萬余字訪談記錄。初步分析得出,群眾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的認知不足,企業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發展定位尚不明晰,產業規模擴展不足。團隊針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未來保護與發展提出解決對策。法治護航鄉村振興,青春奉獻共同富裕,“我們的愿望就是能讓更多農產品地理標志用起來、活起來,讓浙江各地都能走上一條特色化的鄉村振興之路。”項目負責人邵則焱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