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非遺的足跡,播撒文化傳承希望的種子。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河韻文化守護團隊”于 前往南寧市上林縣三里鎮“渡河公傳承基地”,拜訪非遺文化傳承人,深入了解“渡河公”傳承歷史及文化并親身體驗“渡河公”這項非遺的制作。
深入民間調研,感受“渡河公”民俗內涵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河韻文化守護團隊”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團隊以增強公眾對“渡河公”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為首要目標,力求為“渡河公”的傳承和發展貢獻力量。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深入上林縣三里鎮當地,展開了全面的非遺調研。團隊成員走進街頭巷尾,與當地居民交流,實地感受“渡河公”在民眾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通過與居民的溝通,團隊成員對“渡河公”的民俗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圖:對非遺傳人進行采訪與交流
全面收集資料,留存“渡河公”珍貴記憶
為了給“渡河公”的傳承和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團隊成員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他們通過訪談、攝影、錄音等手段,將非遺傳承人的口述歷史和技藝展示一一記錄下來。這些珍貴的資料不僅是對“渡河公”歷史的生動寫照,更是未來研究和傳承的重要依據。
圖:非遺傳人講解“渡河公”的由來
虛心學習技藝,掌握“渡河公”制作精髓
同時,團隊成員十分重視技藝的學習。在訪談非遺傳承人的過程中,團隊成員虛心求教,認真學習“渡河公”的制作手藝。從原材料的選擇到每一個細節的處理,傳承人的耐心指導讓團隊成員逐漸掌握了這一傳統技藝的精髓。
圖:團隊成員學習“渡河公”的制作手藝
積極創新融合,推動“渡河公”發展前行
在探索“渡河公”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方面,團隊成員積極創新。團隊成員努力尋找非遺與現代設計、旅游、教育、文創等領域的結合點,推動“渡河公”的創新發展。例如,在現代設計中融入“渡河公”的元素,使其更具時尚感和吸引力;結合當地旅游資源,開發以“渡河公”為主題的特色旅游項目,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將“渡河公”的制作工藝引入學校課堂,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
圖:開設手工課堂,和孩子一起制作
提出政策建議,助力“渡河公”傳承保護
基于扎實的調研成果,團隊向當地部門提出了非遺保護和傳承的政策建議。團隊成員建議加大對“渡河公”非遺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加強對傳承人的扶持和培養,確保技藝的傳承不斷代;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河韻文化守護團隊”的此次實踐活動,不僅為“渡河公”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渡河公”這一壯族民俗瑰寶將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明珠。
圖文:黃蕾含、符明哲、于佳卉、靳博文、蘇楚子睿、黃悅聰、張珊、陳旭東、程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