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實踐訪談設計
(一)構建"地域跨度×職業階段×身份特征"三維訪談矩陣
實踐前,團隊精心挑選了來自不同地域、處于不同職業階段、擔任不同崗位職責且具有不同身份背景的 5 位優秀鄉村教師作為訪談對象。地域維度方面,團隊實踐覆蓋粵桂冀魯四省五地,選取東部沿海(青島平度)、革命老區(石家莊鹿泉)、邊境縣域(玉林博白)、貧困山區(樂昌梅花鎮)以及脫貧振興區(欽州市陸屋鎮)五類典型教育生態。在職業維度方面,形成“青年教師-資深教師”的代際譜系,涵蓋學科教師、班主任教師、行政管理教師等多元崗位,重點訪談“支教教師”、“黨員教師”、“邊境教師”等特殊群體。最終確立黃老師、蔡老師、康老師、王老師、王老師5位典型樣本,構建中國鄉村教師群體的微縮圖譜。
(二)構建敘事化訪談框架:時間軸線與情景軸線
為深度挖掘鄉村教師的教育初心與使命踐行,追蹤教師職業發展中的初心蛻變,團隊創新構建了“時間軸線與情景軸線”敘事化訪談框架,系統呈現鄉村教師的教育人生。
(三)敘事化訪談的特色與價值:解碼鄉村教師的教育初心與實踐智慧
訪談以“講故事”為主線,通過具體案例與細節呈現鄉村教育的豐富內涵。針對不同教齡教師,設計分層問題:對青年教師聚焦職業選擇與適應,對資深教師突出堅守動因與專業成長。同時,注重隱私保護與情感共鳴,體現對鄉村教師群體的尊重與理解。訪談設計緊扣鄉村教育現實,聚焦資源匱乏、文化差異、師資流動等核心問題。通過提煉鄉村教師的實踐智慧與應對策略,為鄉村教師支持政策制定、鄉村教育質量提升提供實證依據,助力鄉村教育振興。
二、實踐成果
(一)優質訪談資料積累
本次實踐對5位優秀鄉村教師進行深度訪談,成功收集到高質量、內容豐富的訪談資料,涵蓋完整的音頻以及過程性文字記錄,后期又將其整理為詳盡的文字版訪談記錄,形成《鄉村優秀教師初心事跡集》。
訪談形成的文字記錄精準呈現了教師們的教育思想。蔡天昊老師分享了從城市投身鄉村教育的初心,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AI技術、開展墻繪社團;黃老師將歷史知識轉化為故事,運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探索;康老師回顧了25年鄉村教育生涯,分享因材施教理念和推動“家校共育生態圈”建設的經驗;王洪波老師介紹了體育教學與班級管理的豐富經驗,以及對鄉村教育發展的獨特思考;王倩老師談及初入鄉村教育面臨挑戰時,采用“分層教學法”和融入鄉村生活元素教學的實踐。
(二)鄉村教師初心演化與踐行路徑的理論建構
1.教育變革中初心與使命的演化
團隊以教齡27年的王老師為典型樣本,建立《教學大事記時間軸》,系統追蹤其職業生涯中“普九攻堅-新課改-教育信息化”三大教育變革期的實踐軌跡。通過關鍵事件回溯,解析其教育初心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堅守與升華。從“傳授課堂”到“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轉型;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生成長引路人”的角色嬗變,體現了其教育理念的深化與拓展。這一軸線不僅記錄了康老師的個人成長,也折射出中國鄉村教育發展的時代脈絡。
2.生動教育情景中的踐行初心與使命
團隊通過深度觀察與參與,還原鄉村教師的教育實踐圖景,深入探究發現青年教師在生動教育場景中的初心與使命踐行。樂昌市梅花鎮大坪小學的青年教師蔡天昊老師為典型樣本。團隊成員訪談深入其“課后家訪勸學-墻繪社團活動”等教育場景,挖掘生動教育場景中鄉村教師在資源匱乏、文化差異等挑戰下的教育智慧與使命擔當。通過沉浸式訪談,團隊不僅捕捉到鄉村教育的真實生態,更深刻理解了教師如何在具體情境中踐行教育初心,為鄉村教育研究提供了鮮活的一手資料。
(三)教育理念傳播與推廣
1、公眾號推文:點亮鄉村教育的 “燈塔”
團隊圍繞訪談成果,以筆為炬,精心撰寫一系列飽含深情的公眾號推文。這些推文聚焦鄉村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創新,全方位展現鄉村教師的教育智慧與動人故事。在推文中,我們能看到蔡天昊老師如何憑借 AI 技術,為鄉村孩子打開一扇通往奇幻知識世界的窗,那些由作文轉化而來的畫作,承載著孩子們無盡的想象;也能感受到王倩老師運用 “分層教學法” 和 “單詞卡片游戲” 時的良苦用心,她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牽著基礎薄弱的孩子一步步走向知識的殿堂。推文的每一次閱讀、每一次轉發,都是對鄉村教師教育理念的一次傳播,都是為改善教育生態增添的一份希望之光。無數教育工作者在評論區分享感悟,家長們也開始重新審視鄉村教育的價值,這些推文如同燈塔,照亮了人們對鄉村教育認知的道路。
2、對話大學生:傳遞鄉村教育的 “火種”
團隊成員積極與身邊的大學生交流,繪聲繪色地分享鄉村教師的動人故事與深刻教育理念。例如,黃老師把枯燥歷史知識轉化為趣味故事,啟發大學生思考如何讓知識更具吸引力;康老師25年堅守鄉村、因材施教并構建 “家校共育生態圈”,展現出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智慧。這些生動的案例深深觸動了大學生們。不少同學感慨,原本以為鄉村教育資源匱乏、發展受限,現在才發現其中蘊含著如此多的教育熱情與創新實踐,從中看到了鄉村教育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看到了鄉村教師們為孩子付出的心血,這讓他們對未來的教育事業有了新的思考。鄉村教師的教育理念如同一顆顆火種,點燃了大學生們對鄉村教育的關注與熱情,讓他們開始重新審視鄉村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3、寄語畢業生:吹響奔赴鄉村的 “號角”
我們用心收集各位鄉村教師對即將畢業大學生的殷切寄語,將這些溫暖而有力的話語,化作激勵畢業生奔赴鄉村的 “號角”。將蔡天昊老師 “趁年輕,去做有意義的事,為鄉村教育添磚加瓦”、黃老師 “腳踏實地,在鄉村教育舞臺上實現價值” 等寄語傳遞給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許多畢業生深受觸動,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方向。有的同學原本打算留在城市工作,但在了解鄉村教師的事跡和寄語后,改變了想法,也想要投身鄉村教育事業,為鄉村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實踐意義與社會影響
本次 “萬里蹀躞,初心為歸 —— 探尋鄉村教師的初心與使命” 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鄉村教育一線,挖掘鄉村教師故事,在多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在教育行業內部,活動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實踐中挖掘出的鄉村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如蔡天昊老師借助 AI 技術將學生作文轉化為畫作、王倩老師設計的“分層教學法”和“單詞卡片游戲”等,為其他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這些方法不僅適用于鄉村教育,對城市教育也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有助于推動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與發展。同時,鄉村教師堅守教育初心、關愛學生的教育情懷,也激勵著更多教育工作者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使命,為教育行業注入了正能量,促進了教育行業良好風氣的形成。
從社會層面而言,活動激發了社會大眾對鄉村教育的支持熱情。線上宣傳引發了強烈的連鎖反應,大量網友在了解鄉村教育現狀后深受觸動。許多愛心人士表示希望為鄉村學校捐贈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等物資,以改善鄉村教育資源匱乏的狀況。這為改善鄉村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提供了實際支持,有利于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為鄉村孩子創造更好的教育條件,推動鄉村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實踐總結與展望
(一)實踐收獲
本次實踐活動讓團隊成員在專業素養和個人成長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收獲。在專業素養上,通過與優秀鄉村教師的深入交流,成員們深入了解了教育一線的實際情況,豐富了教育教學知識。在個人成長方面,成員們親身體驗了鄉村教育的艱苦與鄉村教師的偉大?吹洁l村教師在教學資源匱乏、教學條件艱難的環境中依然堅守教育初心,為鄉村孩子的成長默默奉獻,成員們深受觸動,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成員們更加堅定了投身教育事業的決心,明確了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即致力于改善鄉村教育現狀,為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未來展望
未來,團隊希望繼續關注鄉村教育,持續跟進鄉村教師的發展和鄉村教育的變化。在實踐范圍上,進一步拓展訪談對象,不僅增加訪談教師的數量,還將涵蓋更多不同地域、不同學科、不同年齡段的鄉村教師,力求更全面地了解鄉村教育現狀和鄉村教師的需求。同時,深入研究鄉村教育中的更多問題,如鄉村教師的職業發展困境、鄉村學校課程設置優化、鄉村教育與鄉村文化的融合等,為解決鄉村教育實際問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在實踐成果轉化方面,團隊將積極探索將實踐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途徑。例如,與教育部門、公益組織合作,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鄉村地區傾斜,改善鄉村學校的教學設備和圖書資料等硬件條件;開展線上線下的教師培訓活動,分享鄉村教師的創新教學方法和成功經驗,提升鄉村教師的教學水平;組織志愿者活動,為鄉村孩子提供課外輔導、興趣培養等幫助,豐富鄉村孩子的學習生活。通過這些實際行動,切實為改善鄉村教育現狀、提高鄉村教育質量貢獻更多力量,讓鄉村教育在時代發展中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