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布映非遺 印花傳文化
【泰州學院人文學院2月13訊】(通訊員:張旦嬌)
在這次社會實踐中,我踏入了啟東市藍布印花非遺博物館,進行了一次既深刻又充滿實踐意味的文化之旅。這次經歷不僅讓我對藍布印花這一傳統技藝有了全面的認識,更在親身實踐中體會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傳承的重要性。
走進博物館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以手工技藝為榮的年代。墻壁上掛滿了藍布印花的歷史照片與介紹,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的重量。在講解員的引導下,我了解到藍布印花起源于古代民間,是一種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傳統手工藝。它以藍白兩色為主調,通過精細的圖案設計和獨特的印染技術,展現出一種清新脫俗、雅致古樸的美感。
深入了解藍布印花的制作工藝后,我更是被其背后的匠人精神所打動。從選料開始,匠人們便需精心挑選質地優良、色彩均勻的棉布作為基材;接著是制版,每一幅圖案都需要匠人親手雕刻于木板上,這一步驟考驗的不僅是技藝,更是耐心與細心;隨后是上漿、印染,每一次的浸染都需嚴格控制時間與溫度,以確保色彩的均勻與圖案的清晰;最后是后處理,包括洗滌、晾曬等,使成品更加柔軟耐用。整個制作過程繁瑣而復雜,但正是這份對完美的追求,才成就了藍布印花的獨特魅力。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藍布印花的制作工藝,博物館特別設置了體驗區,讓游客有機會親手參與制作過程。我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這一環節,成為了一名臨時的“匠人”。
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我首先學習了如何給棉布上漿。這一步看似簡單,實則大有講究。漿料的濃度、涂抹的均勻度都會影響到后續印染的效果。我小心翼翼地操作著,生怕一絲一毫的差錯都會破壞這塊即將成為藝術品的棉布。
接著是制版與印染。雖然由于時間限制,我無法親手雕刻木版,但工作人員為我準備了現成的圖案板。我按照指示將棉布平鋪于板上,用特制的工具輕輕按壓,讓漿料滲透到棉布中,形成圖案的輪廓。隨后是印染,我將上好漿的棉布放入藍靛染液中,等待它慢慢吸收藍色。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棉布與染料之間的微妙反應,那是一種關于時間的藝術,也是關于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
在等待印染的過程中,我還參觀了博物館內的其他展覽區域,進一步了解了藍布印花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內涵與表現形式。這些展覽不僅豐富了我的知識儲備,也激發了我對非遺文化更深層次的思考。
通過這次實踐體驗,我深刻感受到了藍布印花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傳承的重要性。藍布印花不僅僅是物質文化的遺產,更是精神文化的傳承。它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承載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然而,在現代化進程加速的今天,許多非遺項目正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困境。
我認為,要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首先需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與重視程度。博物館、學校、社區等場所可以定期開展非遺文化展覽、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了解并參與到非遺文化的傳承中來。其次,要注重非遺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在保留傳統技藝精髓的基礎上,可以嘗試與現代設計、科技等手段相結合,創造出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新產品、新業態。這樣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能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活力。最后,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非遺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應該通過國際平臺展示其魅力與價值。我們可以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非遺項目進行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與繁榮。
這次啟東市藍布印花非遺博物館的深度探索讓我受益匪淺,我不僅親手觸摸到了非遺文化的溫度,更在心靈深處種下了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的種子。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繼續努力學習與實踐,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張旦嬌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