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指導路:感受澳角村的黨民深情 廈門醫學院實踐隊來到了澳角村。在澳角村書記的帶領下,隊員們懷著激動的心情,重走了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的蒞臨指導路線。沿著總書記走過的足跡,隊員們仿佛能看到總書記與老百姓親切互動的溫暖畫面。書記深情講述著當時的場景,總書記那和藹可親的笑容、關切的話語,讓每一位村民都感受到了黨對人民的深切關懷。
圖1為實踐隊成員在澳角村村委會合照 詹慧供圖
總書記與村民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問冷暖,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為澳角村的發展出謀劃策。這些場景深深觸動了隊員們的心靈,讓他們深刻體會到黨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這種緊密的聯系,是黨帶領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堅實基礎,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隊員們紛紛表示,要將這種黨民深情銘記于心,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無論身處何方,從事何種工作,都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增進人民福祉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2為實踐隊成員在村紀念館參觀 詹慧供圖
隊員們還探訪了澳角村村史館,館內陳列的漁船見證了村莊的改革歷程:從20世紀60年代的竹排,到70年代的大橈船,80 年代的代排船,90年代的木質拖網船,再到如今的大排量鋼質船,每一艘都訴說著創新的故事。曾經,由于缺乏大漁港,澳角村漁民只能進行小規模捕撈。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村民們開始建設漁港,爭取上級補助、籌措資金,推行新漁業模式,成功建成國家二級漁港。2006年,村民們學習鋼質漁船技術,爭取資金推動“木改鋼”,并建設養殖基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局面。2008年,漁港擴建為國家一級漁港,如今即將升級為國家中心漁港。半個世紀以來,村民們勇于探索、團結一致的精神在新時代依舊閃耀光芒。此外,澳角村在繁忙勞動之余還舉辦文藝活動,澳角小學成立“小海燕”詩社,繼續“把海的故事寫成詩”。村書記還帶領實踐隊實地參觀澳角漁港——南隅碼頭,隊員們向村書記提出“如何作海的故事”等問題,村書記一一解答。村書記介紹,近十幾年來,該村經濟圍繞海洋發展,實現了五大轉變:捕撈業從木質漁船升級為鋼質漁船;水產品養殖由淺海拓展至深海;水產品加工由粗放轉為精細;海鮮電商從幾家增至111家,去年銷售額達3.5億;民房改造成民宿,吸引大量游客。
產業新發展:醫學生對鄉村醫療的思考 如今的澳角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已從傳統單一漁業,因地制宜地發展轉變為海洋捕撈、鄉村旅游、鮑魚育苗、電商微商等五大主導產業。其中,鮑魚育苗基地規模為全國最大,產品遠銷國外。村里的電商產業也發展得如火如荼,一位當地最大電商村民表示,自己充分利用電商與民宿兩大機遇,將澳角村的特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不僅增加了收入,還帶動了村里其他產業的發展。
圖3為實踐隊師生在海產市場參觀 詹慧供圖
澳角村的產業振興成果令人矚目,這也引發了醫學生們的深入思考。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如何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為鄉村醫療事業貢獻力量,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隊員們認為,隨著鄉村產業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
圖4為實踐隊師生在游覽習總書記參觀路線 黃晨菲供圖
醫學生們可以通過參與基層醫療服務實踐,為村民提供基本的醫療診斷、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知識。利用假期時間,到鄉村開展義診活動,為村民進行免費體檢,解答他們在健康方面的疑惑。積極參與鄉村醫療衛生人才培養計劃,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以便未來能夠更好地服務鄉村。同時,還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通過這些方式,助力鄉村醫療事業發展,為澳角村以及更多鄉村的振興提供堅實的健康保障。(供稿:鄒慧燕 林依婷 吳佳慧 鐘雨岑 詹慧 黃晨菲)
圖5為實踐隊成員在海岸與村書記合影 詹慧供圖